“挂职制度”太丑陋,应尽早废除
昨天《郑州晚报》一篇题为《贵州一贫困县有12名副县长官网紧急删改资料》的文章披露,位于贵州西北部的赫章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竟然有12位副县长,而更为蹊跷的是,这12位副县长中,竟然有6人为挂职干部。
在延安时期,中央就高喊“精兵简政”;2008年,“大部制”改革高调启动,可这么多年来,中国的行政体制是越精简越臃肿。按照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公务员各部门领导职数都明确规定为“一正四副”。按照中央编办副主任黄文平的解释,当时领导超过5名的部门,将通过部门领导班子的新老更替、干部调配等方式逐步消化。可三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们不但没有看到“消化”的效果,却看到了“两天任命3位教育部副部长”的奇事,使教育部班子终于在“大部制”改革中形成了“十全十美”的吉祥数字;承担机构改革任务的国家发改委,也是经过多次进进、出出,形成了如今“一正九副”的大好局面。
这样的改革,那些主导改革的人难道就不感到脸红?
上行下效。省、市、县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副职数也一直是居高不下。尤其是“副职”在精简机构、推行“大部制”改革三年多之后,却不幸步入“没有最多,只有更多”的时代。目前基本上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在2013年3月份本届中央政府任届期满前,应该没有多大可能在“大部制”改革问题上有太大的建树了。
在副职臃肿背后,还有一个绝对是“中国仅有”的官场现象,那就是大量“挂职干部”的存在。此前曾曝湖南省平江县、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安徽省临泉县均有4名挂职干部任副职,大家惊叹“挂职干部”太多,可赫章县却一下子曝出有6名挂职副县长,是否开创了中国一项“之最”,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很是奇怪,中国人在科技创新方面总是走在西方人的后面,而管理干部的某些机构,其创新精神你不佩服那还真是不行。某领导想任用某一名干部,以前是直接任命,因社会质疑其任人唯亲,组织部门就创造性地增加一个考察、公示、投票程序。可实际上,考察还是某领导说了算;公示后即使收到举报也照样任命,如云南的“党熙燕”案;投票却又不公开“唱票”,还是暗箱操作。还有更荒唐的程序,将此前的“强奸民意”硬是弄成了如今的“顺奸民意”,完全是婊子看重牌坊的做派。
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中国为何就形成不了一个正常的干部任用制度?如今在干部任命上的“一地一策”、“一年一策”、“一次一策”。隐藏着多少“戴帽提拔”的勾当?
笔者以为,“挂职干部”现象,是极为丑陋的干部管理制度。一是这些“空降干部”,当地人对他并不熟悉,不可能通过真正的选举程序来任命他;二是“挂职干部”破坏了中国的编制管理,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蔡霞竟无知地称“挂职不能算实职”,令人大跌眼镜;三是为职数较多的上级机关干部创造升迁机会的同时,却挤占了基层那少之又少的升迁机会,显失社会公平;四是“挂职干部”出钱、出项目,把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当作本部门的钱,任意划拨挂职地区,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性;五是“挂职干部”的临时性属性,决定着他们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
因此,干部“挂职制度”应该尽早废除。
我的相关文章:
党委减副,不能令其他班子更加臃肿
副职如妻妾,助理如丫鬟
发改委副主任又“十全十美”了
两会e案十二:减少副职,部委应做表率
20位副秘书长:职数“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沾化15县长助理免13名,发改委怎么办?
北川别学发改委,一正十副太臃肿
新闻链接:
贵州一贫困县有12名副县长 官网紧急删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