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进取还是消费防御?


  市场新一轮调整展开之际,周期股在银行股带动下出现回落;不少上半年业绩报喜的周期类品种如化工、化纤、水泥等等纷纷见光死,高位回落;消费类白酒、医药、商业连锁商业零售成为近期市场抗跌品种。是宏观经济变化的预期导致了周期股趋势性回落,还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回调呢?

  首先我们要观察宏观经济层面和政策导向是否发生了本质变化。本轮周期股的推动是在10万社会性保障住房的建设支撑拉动下展开的,投资拉动明显。这个力量近期也在发生悄然的变化,虽然今天上半年保障性住房轰轰烈烈地开工,供应的一段土地却出现了瓶颈——开工半年而保障房土地供应不足两成。不少地区征用农田、强行拆迁等事件频出,土地供应偏少和资金约束将影响保障房下半年的开工任务。

  房屋建设、水利建设投入相关的行业的增长幅度和房地产开工速度高度正相关,如果下半年推出二三线城市房屋限购令,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明显减少,而水利建设和高铁建设的资金问题则是更大的瓶颈。这些宏观上明显遭遇的难题成为周期股的长期增长的有隐忧。没有长期增长的乐观预期自然就没有短期行业类股票上行的动力。作为机构投资者他们关心的并不是下个月怎样,下个季度怎样,而是2012年会怎样。从更长的在时间结构看,房地产泡沫破灭论始终是萦绕在中国投资人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长期泡沫破灭担忧则自然要抑制周期股保持高盈利状态的可能性。对于周期股来说,短多长空的特征尤其明显,从今年上半年整个周期股复辟银行股化工股领涨,到水泥股突围创出新高;结果是5、6月份空头报复性的抛售来看,刚刚套住一批人的周期股,除个别细分子行业因为暂时性的供应短缺或价格猛涨产生一些交易性机会之外,断难恢复上行的势头。

  那么,投资者避险介入消费类股和医药股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吗?很不幸地告诉您,这个结果也将是令人遗憾。整个消费板块虽然短期表现比较强势,但作为一个已经上涨周期延续了两年的品种,要完成四渡赤水的使命恐怕勉为其难。他们难以出现长足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通货膨胀侵蚀了购买力,经济减速之后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的降低。更值得一提的是,消费和就业目前在国内表现都相当优秀,一部分原因是个人拥有的房产一直在增值给消费者造成了货币幻觉。如果下半年房价涨升趋势放缓或者长远预期房价出现拐点,消费者会捂紧自家的荷包。经济下滑的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经济回落周期里消费行业不可能一枝独秀。特别是可选消费品中我们也看到了汽车景气回落,家电难创销售新高的境况。现在消费类股随着价格恢复性反弹也完成了技术性补涨,市场中短期的涨升动力很难在这个板块上持续。

  至于成长类股,中报期间正好是清洗假成长股的时候,财务数据一出来,就知道假的比真的多,新兴产业早晚为高估值还债,股价早晚要围绕估值波动。这次清洗对我们将来继续布局成长股是非常有好处的,毕竟只有成长才是推动股价上行的基本动力。短期市场没有大的行业布局特征,投资方向又将回到主题——军工、海工、并购重组、区域经济的机会会成为短期保留的做多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