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地理因素都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在长期更重要。相比之下,投资和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短期为正,但到长期却不显著,甚至为负。这种反差非常强烈。
研究发现,教育投资变量(以师生比来度量)可以被政策所改变,并且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但这种正面影响仅仅在长期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且比短期和中期更大。教育资源对城市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据估算,每100个中小学生的老师数量增加1人,则长期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上升1.07个百分点。因此,要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正确的方式也应该是投资于“人”,而不是直接投资于生产。
遗憾的是,各级地方政府都片面追求短期GDP增长,并陷于投资推动和政府干预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如此,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认为经济资源向拥有地理优势的东部集聚导致了地区间发展差距的扩大。要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动用政府政策来抵消地理的作用,这进一步加强了地区经济对投资推动和政府干预的依赖。
地理对城市经济增长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理位置不同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将越来越大。恰恰相反,政策限制了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跨地区自由流动,加剧了地理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迄今为止,由于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市场分割,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仍然受到制约。那些拥有地理优势的城市GDP总量增快,但并未同步吸纳外来人口,因此城市间人均GDP差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