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船舶工业发展分析


 

导语: 2010年江苏省船舶工业在逐月攀升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强劲快速增长势头,主要造船指标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完工量首次突破2000万载重吨,新承订单占世界份额高达216%,手持订单稳定在7000万载重吨以上,三大主要指标继续稳居全国榜首。其中,全国2010年造船完工量超过百万载重吨的11家企业中江苏省占9家。超过10万载重吨的51家企业中江苏省占20家;全国2010年新承订单超过百万载重吨的12家企业中江苏省占7家。超过10万载重吨的53家企业中江苏省占20家,稳居全国造船头把交椅。

 

江苏稳居中国造船头把交椅

近年来,江苏省的船舶工业发展备受瞩目,地方造船总量在全国省市中领先,已形成高度集群化发展模式,规模优势十分明显。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手持订单三大主要指标始终稳居全国榜首。   

数据:三大造船指标稳居全国榜首

    造船业是经济晴雨表。作为我国造船第一大省,江苏的成绩单就是经济走势的真实写照。2010年,江苏省造船完工量为624230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8.8%,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3%,占全国份额的35.1%;新承接订单量为577297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5.6%,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1.6%,占全国份额的39.5%;手持订单量为13637411.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3%。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6%,占全国份额的37.8%。三大造船指标,江苏省均遥遥领先,稳居第一。

    全国2010年造船完工量超过百万载重吨的11家企业中江苏省占9家;超过10万载重吨的51家企业中江苏省占20家;全国2010年新承订单超过百万载重吨的12家企业中江苏省占7家。超过10万载重吨的53家企业中江苏省占20家。另据统计,江苏省13家重点监测企业造船完工量为2961957万载重吨,占全省总量的85.1%;新承订单量为3661975.3万载重吨,占全省总量的66.4% ;手持订单量为8486448.8万载重吨,占全省总量的87.0%

船企:骨干船企园区集聚作用突出

    2010年,江苏省船舶工业企业凝心聚力,积极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制定了保交船、保订单战略目标。船企新接订单逐步回升,主力船企生产任务已排至2012年以后,江苏熔盛订单已排至2015年。江苏新世纪(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造船完工量和新承订单位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江苏新世纪(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金陵船厂、中海工业(江苏)有限公司、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和江苏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9家企业交船均突破百万载重吨,全省2010年完工量首次突破2000万载重吨,新承订单占世界份额高达216%,手持订单稳定在7000万载重吨以上。由此可见,骨干船企在三大指标数据中均占据较大份额,逐渐在造船各个领域掌握了话语权。

    另外,以船舶园区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是长江口造船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江苏省已形成高度集群化发展模式,规模优势十分明显。以南通市为例,2010年,南通市造船完工量为226807.8万载重吨,占全省35.1%;新承订单为1491069.4万载重吨,占全省的35.9%;手持订单为3832952.78万载重吨,占全省的39.8%

竞争:苦练内功瞄准日韩寻找差距

    市场变化多端左右船市走向,然而不论市场如何起伏,内功修炼始终关系船企的持续发展。面对市场环境的巨变,造船企业除了积极应对,别无他法。江苏船企在制造环节已具备相当水平,但与日韩相比,规模竞争力、组织结构、产业集聚度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所以当务之急是苦练内功,加快产业升级。

    目前,江苏省13家骨干船企承担了全省85.1%造船量,剩下的蛋糕散落在1000多家中小船厂,产业集中程度尚有待提高,需进一步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聚度。面对配套率不高、核心产品不足的市场短板,江苏省应进一步推进船配企业与造船企业开展合作,鼓励双方在技术开发、售后服务、产品需求、生产进度上全方位对接,形成一批自主品牌。另外,随着高端船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市场呼声逐渐高涨,江苏船企要把握未来市场可能走俏的船型,比如近期由于风电设备、锅炉、钻井平台配套管架等,适时转变市场战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缩短与日韩等造船强国在高端技术等方面的差距,助力中国由造船大国造船强国的转变。

江苏骨干船企去年交船量首破千万吨

据统计,2010年,江苏省8家骨干造船企业交船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1353.863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7.48%,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是江苏省骨干造船企业年交船量继2002年首次突破百万载重吨、2008年首次突破500万载重吨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

    2010年,江苏省8家骨干造船企业交付船舶245艘。其中,散货船177艘,占总数的72.3%,同比急剧增加;油船17艘,占总数的6.9%,同比急剧减少;集装箱船30艘,占总数的12.25%,同比变化不大;特种船(包括海洋平台供应船、海洋工程船、液化气船、汽车滚装船等)21艘,占总数的8.6%,同比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2010年,江苏省8家骨干造船企业出口创汇达62.3亿美元,比2009年略有增长。截至2010年底,这些企业手持有效造船订单564艘,总计4023.51万载重吨,略低于2008年底的持有量,与2009年底持有量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另外,去年下半年,江苏省8家骨干造船企业开工建造80艘船,下水96艘船,表明这些企业的生产后劲充足。

江苏造船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据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消息,今年前11个月江苏省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强劲快速增长势头,主要造船指标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手持订单三大主要指标稳居全国榜首,前11个月造船完工量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1—11月份造船生产情况

    ——造船完工量。全省为4691986.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1.4%,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4.5%,占全国份额的35.0%。其中我省13家重点监测企业完工量为2701750.8万载重吨,占全省总量的88.1%。泰州市造船完工量为120718.3万载重吨,占全省36.2%,南通市造船完工量为119613.4万载重吨,占全省30.8%,扬州市造船完工量为134374.8万载重吨,占全省18.9%,南京市造船完工量为36170.2万载重吨,占全省8.5%.

    ——新承订单量。全省为4302214.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64.4%,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8.1%,占全国份额的34.6%。其中我省13家重点监测企业为2551800.0万载重吨,占全省总量的81.3% 。泰州市新承订单为135916.7万载重吨,占全省的41.4%,南通市新承订单为82660.6万载重吨,占全省的29.8%,南京市新承订单44263.2万载重吨,占全省的11.9%,扬州市新承订单93186.4万载重吨,占全省的8.4%

    ——手持订单量。全省为13157268.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9%。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0%,占全国份额的36.5%。其中我省13家重点监测企业为7876359.5万载重吨,占全省总量的87.5%。南通市手持订单为3743049.8万载重吨,占全省的41.9%,泰州市手持订单为3832630.3万载重吨,占全省36.2%,扬州市手持订单为247 749.3万载重吨,占全省10.3%,南京市手持订单为161 592.6万载重吨,占全省8.2%

    1—11月造船完工量和新承接订单有新的突破

    综观前11个月船舶生产情况,全省船舶工业企业凝心聚力,积极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制定了保交船、保订单战略目标。船企新接订单逐步回升,主力船企生产任务已排至2012年以后,江苏熔盛订单已排至2015年。全国前11个月新承订单超过百万载重吨的九家企业中我省占五家,超过十万载重吨的四十三家企业中我省占十五家。其中江苏新世纪(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位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今年前11个月,江苏新世纪(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金陵船厂、中海工业(江苏)有限公司七家企业交船均突破百万载重吨,全省前11个月完工量超过全年目标1800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

江苏成为全国第一造船大省

据悉,根据统计,全国去年造船完工量4000多万吨,江苏省完成了1500万吨,其中江苏省的靖江市又占了接近一半,这证明江苏省已经成了全国第一的造船大省。

    据了解,江苏造船业的发展与积极的政策扶持直接相关。2007年江苏就率先在全国探索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模式,首次明确提出船舶所有人可以将建造中的船舶作为担保物抵押给抵押权人进行融资。此前的《江苏省十一五船舶工业发展规划》也提出了河海并举的发展思路。不过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顾为东院长提醒说,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江苏船舶业的发展接下来主要研究从做大到做强的问题。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于世春昨天在靖江参加产业升级会议时表示,本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造船业蓬勃发展的十年。造船业吨位2000年时340万吨,今年1~10月份就超过5000万吨。靖江是江苏省船舶出口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从这里驶出的船舶占全球的4%、全国的13%、江苏的40%。2009年,全市船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90亿元,同比增长14.5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成。全市造船完工量近500万载重吨、交船90艘,同比分别增长59.98%、24%,承接新船订单112.27万载重吨。

南通成为江苏造船第一大市

2010年,南通船舶产业全年产值和销售值双双突破1100亿元大关,船舶和海工完工量也超过1100万载重吨,如期实现船舶产业双千目标,坐稳江苏省船舶第一大市的宝座。

    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南通提出了到十一五末,船舶产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造船总吨位达到1000万吨的双千目标。经过近年的努力,2010年,南通市船舶产业产值达到1125亿元,销售产值达到1112亿元,双双突破1100亿元大关,同时,年造船完工量807万载重吨,海洋工程完工量389万综合吨,合计1196万总吨位,如期实现双千目标。

    目前,南通共有规模以上船舶企业近600家,成为南通竞争江苏船舶第一大市的重要支撑,南通船企手持订单量近400艘,总吨位超3000万载重吨,均占江苏四成以上,高居第一。主力船企生产任务已排至2012年以后。2010年,南通中远船务海洋工程研发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授牌,实现南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去年12月,南通船舶海洋工程基地也被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此外,南通还先后成功举办中国南通海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和全球造船界最高级别峰会第19届日欧中韩美船舶高层峰会,南通船舶产业已渐渐走近国际造船业前沿。

江苏船配业接长短板求发展

江苏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而且在船舶配套方面也具备相当的基础和实力。近年来,江苏省在船舶配套产业方面实现了突破——以三大造船基地为中心,该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功能完善、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品牌集聚的配套产业基地。不过,相对于该省船舶工业的整体发展而言,其船舶配套产业仍显滞后,并成为阻碍该省船舶工业再攀高峰的主要因素。

数据:船配产品出口全国第一

    近年来,江苏省船舶配套业发展迅速,近3年内实现了产值三级跳。据江苏省经信委提供的数据,2005年和2006年,江苏船舶配套业总产值在船舶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分别不到20%,远远没有达到船舶配套产品价值占船舶总造价45%-50%的总体要求。而到2008年,江苏船舶配套产品产值约120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32%2009年船配产品主营业务收入约204亿元,同比增长88%,占全国主营业务收入的38%以上。2010年,江苏省船配产品出口超过1亿美元,居全国首位。

    江苏船配业呈现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四大发展特点。全省产品包括动力装置、甲板机械、舱室设备、船用舾装件、船舶通信导航、自动化系统,各类船舶配套企业达400多家,从业人员达3万人左右。南通、泰州、南京、无锡等城市船舶配套业,约占全省总量80%以上,苏南地区以中速柴油机、辅机等技术密集产业为主;苏中地区以舱室设备、舾装设备、船用锚链、船用空调,船用泵为主;苏北地区以吊机、轴尾密封、机械零配件等产品为主,错位竞争格局初步形成。该省锚链(系泊链)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一,创立了国际知名品牌,中速柴油机在国内发电机市场份额中占60%以上,克令吊机占国内市场份额50%以上,螺旋浆、泵系列产品、油水分离器、船用救生设备、舾装件、船用锅炉等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该省拥有2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的骨干船舶配套企业,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江苏船用热油锅炉、船用变压器、船用电缆、船用仪表、船用阀门、救生艇、各类甲板机械等产品,品种、规格呈现系列化、标准化,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骨干船配企业迅速崛起

    江苏省要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产业,提高全省船舶工业的实际竞争力,就要建立船舶配套供应体系,突破体制性障碍,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大力推广本土化生产,同时要用行业政策鼓励、吸引世界知名船舶配套企业到江苏投资或合作建厂。目前,江苏省拥有包括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江苏安泰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兆胜空调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一批全国知名的重点骨干配套企业。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当地船配企业苦练内功,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关键设备生产技术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南京中船绿洲自主研发的首台KGW吊机成功下线;江苏安泰动力首批曼恩低速船用柴油机正式下线;亚星锚链投入数千万元进行自主研发的R5级系泊链投产,并在今年实现批量生产。这一批骨干船配企业的迅速发展为江苏省船配业整体本土配套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竞争:四大发展短板亟待解决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对于江苏省船舶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而言,船配产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近年来,江苏省船舶配套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进一步显现。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优,全球化的市场服务体系不配套一直是制约江苏省船舶业做强的短板。在后危机时期,下一轮全球船市复苏之前,江苏船配业将采取有效措施抢占市场制高点。

    据有关部门介绍,江苏省将推进一批船配企业与造船企业开展合作,鼓励双方在技术开发、售后服务、产品需求、生产进度上全方位对接,形成一批自主品牌。目前,南通、靖江、镇江等三大船舶配套园区发展迅速,去年9月在靖江成功下线的低速船用柴油机是国内船舶产业配套的一大突破;南通积极打造5个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产业集中区,也力争在2011年实现海洋工程、船舶配套产品装船率达到50%

江苏骨干船企生产经营分析

据统计,2010年江苏省8家骨干船企交付船舶245艘,计1353.8636万载重吨,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承接新船订单122艘,计988.13万载重吨。到2010年底,持有效订单564艘,计4023.51万载重吨。出口外汇62.3亿美元。本文将对江苏省8家骨干造船企业的生产业绩、船型结构和国内外市场进行综合分析。

    船舶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载重吨

    2010年,江苏骨干船企交付船舶达到1353.8636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了47.48%,创历史最高水平,约占全省总量的58.83%。其他各项业绩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江苏省8家骨干造船企业从2002年首次突破百万载重吨之后,到2008年突破500万载重吨用了6年时间,而从500万载重吨突破1000万载重吨仅用了2年时间。这说明,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仍然可以看出江苏造船业的发展速度之迅猛,江苏造船业是经得起造船业大低谷考验的。其中,交付使用船舶超过百万载重吨的企业有:江苏新世纪造船公司(包括新时代造船)、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公司、扬州大洋造船公司、中海工业(江苏)公司、长航集团金陵船厂等6家。其中江苏新世纪造船公司达到了351.94万载重吨。2009年,在这些企业中,年产量超百万吨的仅有4家。

    统计资料还表明,江苏骨干造船企业2010年下半年承接新船订单122艘,计988.13万载重吨,已经逐步改变了一年前船舶订单稀缺的局面。到2010年底前,8家骨干造船企业手持有效订单564艘,计4023.51万载重吨。略低于2008年的持有量,恢复了世界金融危机之前的手中有订单,心中不着慌的状态。另外,去年下半年骨干造船企业开工建造的船舶有80艘,下水船舶96艘,表明这些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后劲充足。

    江苏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江苏骨干造船企业的业绩表明,江苏造船业在抵抗国际金融危机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将迎来2011年造船业新的春天。

    三大船型结构失衡始料未及

    江苏骨干造船企业2010年交付使用的船舶总艘数为245艘。其中,散货船为177艘,占总数的72.3%;油船为17艘,占总数的6.9%;集装箱船30艘,占总数的12.25%;特种船(包括海洋平台供应船、海洋工程船、液化气船、汽车滚装船等)为21艘,占总数的8.6%

    1.散货船比例急剧增加

    江苏骨干造船企业在2010年交付使用的船舶中散货船占绝对多数。分析其原因,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集装箱船和油船的订单减少。相比之下,散货船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比上述两种船型要低,但在造船订单减少的情况下,只能随行就市,按照市场的需求确定造船企业的生产。从江苏骨干造船企业产品分析,散货船的吨位还在向大小两端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特大型散货船由南通中远川崎造船工程公司建造的530万吨大型矿砂船(VLOC);其次是8万吨级至17.6万吨的有45艘;再次4万吨级至7万吨级的有97艘;其余的是3万吨级至0.6万吨。这表明,散货船产品是两头小,中间大。从后续船舶下水和开工的情况来看,散货船仍然为主要产品。油船、集装箱船数量要超过散货船在近几年内不大可能。造船企业主观上想让双高船登上宝座,但实际受船舶市场需求的制约,只能随行就市地开展经营与生产。

    2.集装箱船型将成为稀缺

    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建造集装箱船最多。在全年交付的30艘集装箱船中,该公司就占28艘,其中,4250TEU集装箱船10艘、2700TEU10艘、2500TEU6艘、1350TEU2艘,另外21800TEU集装箱船由泰州口岸船舶公司建造。从骨干造船企业统计反映出的情况看,去年下半年新签的订单中仅有泰州口岸船舶公司签有3艘集装箱船订单;在下水船舶和开工船舶中也仅有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4艘集装箱船。这预示在江苏骨干造船企业中,2011年集装箱船型将列为稀少船型的船舶。

    3.油船建造的数量急剧下降

    去年江苏骨干造船企业所建造的17艘油船,绝大部分集中在江苏新世纪造船公司(包括新时代造船公司)。该公司建造的油船有:16.7万、11.5万、11.4万、7.34万吨,其中,一向被称为批量建造7.34万吨成品油船,在2010年也仅交付了一艘。另外,长航集团金陵船厂交付了14.7万吨的油船。同样,在去年下半年开工下水和新签船舶订单中,油船数量极少。仅有江苏新世纪造船公司新签的3型油船7艘,下水的船舶中,有江苏东方重工有限公司28.5万吨的油船。预计到2011年底,江苏建造的油船数量也将进入低点。

    4.特种船的数量仍保持一定比例

    在江苏8家骨干造船企业建造的船舶中,有部分起重船、重吊船、客渡船、汽车滚装船、海洋平台供应船、液化气船等。这些船舶吨位不像上述三型船舶的吨位大,但在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上也不是较高的,应当成为江苏造船业发展的新船型。

    国际国内市场并举开拓成绩显著

    江苏骨干造船企业在重现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十分重现开拓国内市场。在交付使用的船舶中,出口船203艘(包括香港特区19艘),占总艘数的82.9%;国内船舶占17.1%。与前两年相比,出口船舶下降与国内船舶增加,占近10个百分点。在出口船中,欧洲129艘,占63.56%,与上年相比增加了8个百分点;非洲无有出口,净降1.2个百分点;亚洲52艘占25.62%,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5个百分点;北美12艘占5.91%,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南美12艘占4.91%,属净增数。  

    从江苏骨干造船企业市场具体分析来看,中海工业(江苏)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长航集团金陵船厂,国内市场(不含香港特区)开拓成效显著。而国际市场主要还是在欧洲和亚洲,其中10艘以上船舶的地区和国家,有日本、希腊、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巴西及香港特区等。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均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因此,江苏骨干造船企业,不仅要巩固如德国、希腊、法国、英国、意大利、挪威等国船东长期合作的关系,而且还要关注亚洲的合作伙伴,香港特区的市场也要多关注。市场的拓展与造船企业本身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江苏骨干造船企业要充分发挥现有的生产能力,追求科技创新和管理上的精细化,牢固树立诚信、务实、和谐的形象,让老客户再回头,让新客户慕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