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伟的“神”来自于传奇一般的业绩。
对于全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而言,备受争议的华夏大盘迄今为止仍然是最值得细细解剖、乃至被人梦想加以复制的经典投资标本。
去年末,排位前十的偏股型基金中,王亚伟所管理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是今年上半年得以继续跻身前十之位的仅有两只,而当初与其争霸头名的华商盛世成长(630002,基金吧)之辈同期业绩已一路下滑到中流甚至下流水平。
多年以来,无论大盘如何汹涌,各路基金如何轮动,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就仿佛被铆钉铆在了前10位之内,极少发生大幅偏移。
然而,一个尴尬是,在内幕交易屡屡爆出的大背景下,没有太多的人会选择相信这传奇般的业绩来自于内幕交易之外的手段,而王亚伟在被光环层层环绕的同时,亦长期深陷内幕交易的猜疑之中。
6月30日,和讯网在一篇题为“王亚伟精准埋伏案例太多网友质疑为何神奇推测”文章最后做了一个“您认为王亚伟有无‘内幕交易’”的调查,截至7月6日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网友选择了“存在,牛股命中率‘太高’,让人不得不认为存在内幕交易”的选项,仅有10.22%的网友认为外界对王亚伟的猜疑源于其业绩出色。
6月28日新财富杂志在其官方微博上转载了《经济观察报》的一篇名为“王亚伟为何能成功?”的文章中指出,“一位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甚至将王亚伟的投资进行了专门的数量分析,他发现,华夏大盘实际上并没有在择时上有特别优秀的表现,王亚伟的成功主要在于选股。”
这篇旋即惊动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张后奇激情反驳的微博,在深表质疑的同时却道出了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王亚伟并不是选时高手。
2010蓝筹梦碎
一个例子是,许多基金经理赖以获取超额收益的仓位调节手段似乎越来越不被王亚伟所擅长。2009年2季度开始至今两年中,大盘几度起落,而华夏大盘的仓位一直在90%左右水平。
而在此前数年,王亚伟曾数度精准大幅调节仓位:2007年3季度末,在A股即将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华夏大盘的仓位突然从之前的超过80%下调到60%(2007年6月30日为88.92%,同年9月30日为63.39%);2007年四季度,A股冲高回落只是华夏大盘逆势增仓,仓位重新回到了77.92%。
2008年一季度末,华夏大盘的仓位下降到73.62%,到二季度末更是降至50.32%的极限低位。这一波不算完美却基本准确的调仓,令其较同类基金更大程度上躲避了金融危机的中伤:当年华夏大盘净值下跌34.86%,但是同类基金的平均跌幅则高达44.67%。
甚至,在更中观层面上,王亚伟似乎也不是一个能够准确捕捉热点板块的能手。
最近的例子是,2010年,若不是因为王亚伟对银行、地产股的痴守,华商盛世(630002,基金吧)成长未必就有机会将华夏大盘拉下冠军位。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末起,绝少染指银行股的华夏大盘,在其十大重仓股中开始出现银行股的身影: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和交通银行(601328,股吧)同时出现在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中;而到2010年四季度,通过打新股获得的光大银行(601818,股吧)也出现在其十大重仓股中。
2010年,华夏大盘持有的金融股比例超过20%,而银行股的跌幅亦高达20%左右。
即使剔除银行股,在中航精机(002013,股吧)、中恒集团(600252,股吧)等重组股暴富神话下掩映着的,还有王亚伟对地产板块和钢铁股行情的误判。
华夏大盘2010年中报显示,信达地产(600657,股吧)、万通地产(600246,股吧)、上实发展(600748,股吧)、珠江实业(600684,股吧)、云南城投(600239,股吧)等地产股均是华夏大盘的隐形重仓股。而在2010年地产股是比银行股更逊的板块,当年上述股票分别下跌45.36%、41.76%、28.30%、11.67%、32.04%。
而广钢股份(600894,股吧)、华菱钢铁(000932,股吧)和八一钢铁(600581,股吧)等出现在华夏大盘中报中,其中广钢股份和华菱钢铁甚至在2008年或者更早就已经出现在年报和中报中,之后被一直持有。而八一钢铁则是2010年中报开始出现。2010年,华菱钢铁下跌52.09%,八一钢铁下跌26.38%,只有广钢股份微涨1.97%。
那一年,作为华夏大盘最有力的竞争者,孙建波并没有在银行、地产、钢铁股上吃到苦头,反而在医药、农业板块上斩获颇丰。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初,华商盛世成长的十大重仓股中不乏工商银行、中国人寿(601628,股吧)、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这样的蓝筹股,金融股的比例超过净值的15%;但是一季度开始,华商盛世的十大重仓股中金融、地产的股票基本上销声匿迹了。整个2010年,蓝筹股基本上都不是华商盛世配置的重点。2010年中报显示,华商盛世前十大重仓股中,没有一只银行股或者地产股,持有量最多的一只银行股是招商银行,在华商盛世的重仓股排序中仅位列第38位。
同期,华商盛世与华夏大盘共同持有广汇股份(600256,股吧)、中恒集团,海正药业(600267,股吧)等医药股,以及登海种业(002041,股吧)、敦煌种业(600354,股吧)这两只农业股,后两者2010年全年涨幅均在100%左右。
而在今年上半年,华商盛世欠佳表现恰恰又是缘于此前的对热点板块的超配:年初的重仓股海正药业、登海种业、敦煌种业等一季度跌幅都接近20%,不过一季度末这两只股票已经不再是该基金的重仓股了;创业板股票万邦达(300055,股吧)上半年一直是该基金的重仓股,但是上半年跌幅超过30%!
打新败笔
有趣的是,王亚伟在选股上的功力放到打新股这事上面颇有些段誉的六脉神剑的味道,时灵时不灵的表现永远让人捉摸不透。
2010年,王亚伟参与的新股中,诸如碧水源(300070,股吧)、海普瑞(002399,股吧)、华泰证券(601688,股吧),统统表现欠佳。
发行价高达148元的海普瑞是一个典型。
作为一家医药企业,海普瑞主要生产肝素钠原料药。该股的招股说明书中表示是全球产销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质量最为安全可靠的肝素钠原料药生产企业,主要从事肝素钠原料药的研究、生产和销售,是目前国内肝素原料药行业唯一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公司还通过了欧洲CEP认证,是标准制定的提供者和参与者。
但是不久之后,经FDA发言人瑞雷证实,海普瑞获得的是FDA的第二类许可,不是任何形式的认证,FDA甚至都不给企业认证。而海普瑞获得许可的方式是:使用海普瑞生产的肝素原料的美国制药公司要向FDA递交一份原料进货商的名单,FDA在对海普瑞进行核查以后许可这家美国制药公司从海普瑞进口原料。而得到FDA许可的中国肝素钠原料药企业绝不止海普瑞一家。
其时,王亚伟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分别获得1.9769万股配售。虽然上市首日的价格上涨18.36%,此后股价也曾一度飙高达188.88元,但是之后一蹶不振,截至今年7月8日收盘价格已经下跌到39.20元(期间有一次10转10股的转送),复权跌幅为51.57%。换言之,在海普瑞身上,王亚伟很难有赚到的机会。
就在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参与申购海普瑞的同时,有媒体报道称王亚伟曾表示海普瑞是“之前很少见到这样好的医药企业”,对此华夏基金方面向本刊表示,王亚伟没有就这个问题接受过采访。
不过,同期海普瑞首发获得配售的基金一共有78只,其中华夏系有8只基金,易方达有5只,广发也有5只。相比之下,易方达对海普瑞更为乐观而激进:2010年5月6日到6月30日期间,易方达旗下6只基金大量买入了海普瑞的股票,海普瑞2010年半年报显示,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易方达占居六个席位,合计持股366.9万股,占海普瑞流通股本的11.44%。
在2011年一季报出来之前,海普瑞的股价大多数时候都是低于其发行价的,但是在2010年11月底到12月初海普瑞有一波不错的上涨,股价一度上攀至164.88元,但到2010年底价格再次跌至139.13元。
最终,2010年年报显示,当初获配的78只基金,仅有易方达平稳增长(110001,基金吧)还持有当初获配的20万股,其他基金均选择撤离。而到2011年一季度末,海普瑞的十大流通股东之中只有几只指数基金,持股最少的国联安双禧中证100指数基金仅持有10.17万股。易方达平稳增长在今年一季度至少抛售了获配的股票的一半。
2011年4月18日,海普瑞公布的一季报业绩报告中,其净利润同比下滑39.11%。
时至如今,华夏大盘与华夏策略在海普瑞上究竟是盈利还是亏损我们仍旧不得而知,但上述两只基金持股均不到2万股,市值不足300万元,海普瑞股价的大幅跌宕对其净值走势仍旧微不足道。
不过,除海普瑞之外,王亚伟在2010年申购的华泰证券、碧水源等,至今跌幅仍以30%-40%计。
而在今年,华夏大盘与华夏策略均以95元/股的最高申购价参与申购(实际发行价76元)的新股电科院(300215,股吧)(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分别获配23万股),最低一度跌至72.50元,就在外界指责王亚伟过高的报价抬高了电科院发行价的时候,该股悄然上涨,到7月8日收盘价已经涨至89.79元,相对发行价上涨18.14%,而在之前一天盘中,电科院的股价一度达到了94.8元,接近华夏系当初给出的95元报价。
而在近期,华夏策略中签冠昊生物(300238,股吧)75万股,该股发行价18.2元,截至7月8日收盘价格为36.38元,几近翻倍。
惜败ST百科
王亚伟最为备受质疑的,还是在重组股上的高命中率:2010年以来,最为爆发的重组股如中航精机、中恒集团、ST山焦(现名为山西焦化(600740,股吧)),都有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执着的身影。
之前在面对质疑的时候,王亚伟给出的解释是:“关注重组股,是因为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的。但我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我只依靠三点: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
事实上,除了银行、地产、钢铁,王亚伟在重组题材的投资上也并不是百发百中。倘若真的尝试循着王亚伟的轨迹,未必就能押中或者等到那只暴涨的重组股。
原因在于,在大多数的时候华夏大盘持股数往往超过100只,而王亚伟成功潜伏的股票如ST山焦,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出现在前大重仓股名单上的所谓隐形重仓股,而在这其中,还有诸如ST昌河、中航精机等许多涨幅很大的股票。
2010年一季报显示,王亚伟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双双出现在ST百科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分别持股358万股和169万股。
二季度末,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均对ST百科小幅减持;而到三季度末,华夏大盘的持股数减少到200万股;等到2010年年报时,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双双彻底从ST百科流通股东名单上消失。
期间,ST百科股价从2010年一季度11.86上涨到13.42,到4月2日达到14.28的最高点,之后股价就一直下跌,期间平均价格12.64元,大约就是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的持股成本。
到二季度末时,ST百科最低时跌到7.00元,三季度末一度上涨到10.39元,但是依旧低于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买入时的成本价。到四季度末,随着王亚伟全线清空,ST百科股价再次跌至7.93元。
有意思的是,在被王亚伟放弃之后,今年的ST百科却还是表现不错,截至7月8日收盘价为10.84元,今年以来涨幅达到了36.7%。
屡屡失手,却多年笑傲公募基金江湖,王亚伟所倚靠的,是同侪们可望不可即、知易而行难的“三板斧”。
时间换空间?
显然,王亚伟的投资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价值投资,但其对于重仓股,无论是成长股还是所谓的重组股,那种超长的持股周期让多数的同行基金经理望尘而莫及。
根据证券时报网的统计,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现身前十大重仓股连续两个报告期的个股共有17只,现身连续三个报告期的个股共有7只,现身连续4个报告期的个股共有5只,现身连续5个报告期的个股共有6只个股,现身连续6个报告期的个股共有4只,现身连续超过7个报告期的个股共有6只个股。
个股之中,持有峨眉山的报告期达到了15个之多,乐凯胶片(600135,股吧)、岳阳兴长(000819,股吧)、恒生电子(600570,股吧)持有报告期都有9个,其中乐凯胶片、岳阳兴长更是连续9个报告期持续现身前十大重仓股;中材国际(600970,股吧)也是连续8个报告期现身王亚伟前十大重仓股中;中恒集团连续7个季度出现在华夏大盘的十大重仓股中;广汇股份则连续6个报告期出现,到2011年一季度末依旧是第一大重仓股。
这几只持有时间很长股票情况也各不相同。中恒集团、恒生电子、广汇股份是比较典型的成长股,乐凯胶片则有着重组的预期,但时至今日一直未能实现重组。
乐凯胶片最初进入华夏大盘的重仓股是在2008年的中报,当时是华夏大盘的第四大重仓股,持有的市值接近7800万元。
此后该股一度持续下跌: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收盘一度达到了15.68元,但是之后股价一直下跌,到一季度末仅为8.18元。到二季度末已经下跌到4.74元;华夏大盘在二季度进入乐凯胶片,平均成本应该有6-7元,但到2008年11月4日收盘价仅为2.70元。
显然,最初这是一桩堪称失败的交易。
公开资料显示,华夏大盘从2008年二季度末到2008年底的三个报告期对乐凯胶片的持股数量是完全一样的,直到2009年一季度方才减持1644股,当天乐凯胶片的收盘价为6.93元,接近华夏大盘持股的成本价。之后直到2009年10月底,乐凯胶片的价格仍然长期在7元附近徘徊,而华夏大盘的持股数几乎毫无变化。到2010年3季度末,而乐凯胶片的价格已经经历了几度波动后涨至12.39元。
到2010年年报显示,华夏大盘的持股数减少到1000万股,2011年一季度末,这只被王亚伟极为看重的股票,终究仍旧未能实现重组,而王亚伟也带着华夏系的其他基金集体出逃,华夏大盘持股锐减至500万股。
即便如此,按其当年大约6-7元的持股成本而言,两年多的执着仍然有大约50%的收益。
在这几年中,业绩表现能够和华夏大盘比较接近的只有华商盛世成长。从华商盛世成立(2008年9月23日)到2011年7月8日期间,华夏大盘上涨188.86%,华夏策略(成立时间为2008年10月23日)上涨162.70%,而华商盛世上涨171.70%。考虑成立之初的建仓期,华商盛世目前的表现其实并不比华夏大盘逊色。
颇为巧合的是,华商盛世连续重仓的中恒集团和广汇股份恰恰也是华夏大盘的重仓股。
自从2009年年报成为华夏大盘的第三大重仓股之后的5次季报中,广汇股份都是华夏大盘的第一大重仓股。该基金近5次季报持有的广汇股份常常是超过9%的;2010年一季度开始,广汇股份现身华商盛世的十大重仓股,从这开始,广汇股份每次季报中都是华商盛世的前2大重仓股。
2010年初到2011年7月8日期间,广汇股份的涨幅达到了126.25%。
华商盛世成长的季报显示,自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中恒集团就一直是华商盛世成长的十大重仓股,而截至7月8日,期间中恒集团的涨幅高达459.93%。
华夏大盘在2009年一季度就进入中恒集团,比华商盛世略早。
不同的是,期间华夏大盘对中恒集团持股数不断变化,到2010年三季度末持股1300万股,但是到年报的时候仅剩424万股,相反华商盛世则连续三个季度加仓,到一季度末持有超过2000万股。
截至7月8日,中恒集团今年以来的涨幅为11.52%。
王亚伟、孙建波两者之间,究竟谁对谁错,惟有等待时间验证。
PE式组合?
在回应质疑的时候,王亚伟曾表示自己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只依靠“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
对此,一位基金经理称,理论上而言,通过公开信息和基本的投资常识,是可以挖掘到一些重组概率比较大上市公司,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对上市公司进行更多的调研论证,押中重组股的概率肯定会更大一些,“你再把这些重组概率比较大的股票构建一个投资组合,就相当于是在二级市场进行PE投资,不需要每个股票都重组,只要有一部分股票重组就能带来很多的超额收益。”
王亚伟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投资重组题材而大获成功,但是统计结果显示,华夏大盘成立以来,其前十大重仓股中仅有2次出现过ST或者*ST的股票,分别是2007年中报中出现的*ST广厦和2010三季度的ST昌河。
2010年年报中,华夏大盘共持有103只股票。其中,ST类股票4只,分别为ST昌河、*ST山焦、*ST张股和ST松辽,占资产净值的比例分别为1.66%、1.21%、0.46%、0.23%,总体只占资产净值的3.56%。
更多的时候,以ST股票为代表的重组股隐身于其十大重仓股之外的隐形重仓股中。即使是ST昌河,在2010年其股价翻倍之前,一直是华夏大盘隐秘的隐形重仓股。ST昌河复牌(后更名为中航电子(600372,股吧),下同)大涨之后华夏大盘继续加仓。复牌前ST昌河收盘价格为8.34元,而到2010年底已飙升到31.93元,涨幅达到了283%。
2010年底,华夏大盘将持有的ST昌河从800万股减少到400万股,到2011年一季度末已经从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但是其股价只是略微调整之后就开始上涨,到6月9日,一度达到了47.49元。
除此之外,今年摘帽并暴涨近100%的山西焦化(原名ST山焦),也几乎循着与ST昌河一模一样的路径。
一个有趣的规律是,无论是被抛弃的ST百科,还是ST昌河、ST山焦等日后表现很好的股票,初始的持股数几乎都远不能构成重仓:ST昌河在重组后,王亚伟才对其进行加仓;ST山焦也是先少量持有,然后等摘帽的预期越来越明确之后才再次加仓买入。
抛开重组股不谈,华夏大盘的持股亦相对分散。2010年报显示,规模77亿的华夏大盘持有的股票为103只,规模126亿的华商盛世持有的股票则为85只。而在过去5次年报和中报来看,华夏大盘平均持有82.4只股票,华商盛世则为74只。
从持股的分布来看,上海财汇数据显示,华夏大盘2010年年报中持有的股票5.67%的总股本小于2亿股,21.53%的股票总股本在2亿股和5亿股之间,15.63%的股票的总股本在5亿股和8亿股之间,5.30%的股票总股本在8亿股和11亿股之间,17.75%的股票总股本在11亿股和20亿股之间,大于20亿股的为34.11%。
从市盈率来看,年报的股票市盈率低于20倍的占22.63%,市盈率在20倍和40倍之间的占24.18%,在40倍和100倍之间的占31.85%,超过100倍的占18.36%。
封闭的“大盘”
华夏大盘另一个备受诟病之处,则是该基金虽名为“大盘”,但是投资标的却很少有大盘股。
实际上,在华夏大盘成立之初,其第一份季报显示当时该基金投资确实名副其实:中国石化(600028,股吧)、南方航空(600029,股吧)、上海石化、华能国际(600011,股吧)等都在华夏大盘的十大重仓股之列,直到2005年底中国石化还是华夏大盘的第一大重仓股,持股占基金净值的7.78%。
2006年,随着股改的进行华夏大盘开始逐步放弃之前的大盘股的思路,当年一季度末中国石化从其前十大重仓股之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进行股改的股票。一季度末,十大重仓股中G打头的股票就有3只,二季度末达到了7只。
此后,在2007年A股大涨期间,宝钢股份(600019,股吧)、中国石化也都曾出现在了华夏大盘的十大重仓股之中;2009年三季度开始,华夏大盘中越来越多的出现银行股的身影。
但更多的时候,华夏大盘似乎忘记了常理中“大盘”的投资思路,无论十大重仓股还是更多的时候仍然是非大盘蓝筹股当道——而这一点亦被外界怀疑有违背契约之嫌。
对此,华夏方面回应本刊称,根据华夏大盘的《基金合同》规定:“本基金属于大盘股票基金,基金股票资产的80%以上投资于大型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其中,大型上市公司是指总市值不低于15亿元。”
截至7月20日,沪深股市2191家上市公司中总市值低于15亿元的股票仅余70余只。
“按照这个规定,实际上华夏大盘从未有过违规。”华夏方面称。
相对此前尚未暂停申购的华商盛世成长而言,一直封闭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具有一种无形的优势。
“到一定阶段后,规模肯定是业绩的敌人。”上述基金经理称,“像去年那种中小盘股为主导的结构性牛市,为什么大多是小基金玩得转?那些小股票你上百亿规模大基金根本就是进得去、出不来。”
一个事实是,此前一度与华夏大盘同台飙技的华商盛世成长,亦于去年11月公告宣布暂停申购,但其今年以来规模超过百亿之后仍遭遇较为显著的业绩滑坡。
手 记
到目前为止,华夏大盘的业绩对于同行而言仍然是一个看似透明、却完全没有解密的神话。
每一季,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都会像同行一样公布相关持股,但是没有人能准确参透每一只“显形”或隐形重仓股背后的财富密码。
实际上,历年以来王亚伟所染指过的重组股数量之众多,倘若都是通过内幕交易实现,显然是一桩对其个人乃至华夏基金法律风险极其巨大的生意。试想,如果一个公然通过内幕交易获取暴利的基金经理,可以长期的稳坐公募基金头名、招摇而过市,无疑会让监管部门如坐针毡。
时至今日,在没有提供证明自身清白的证据之前,华夏大盘的净值仍然在质疑声中浮沉。
不过,在没有证据证明确实存在内幕交易的证据之前,我们情愿做无罪推定,并试图摸索王亚伟非同凡人的眼光、思维与定力。
而当我们摈弃所有正面与负面的成见,以零度的情感地去看华夏大盘披露于公众的过往持股记录,眼前呈现的,除那些已经被媒体反复追逐的暴涨故事之外,还有许多已经失败或至今尚未成功的投资案例——他也经常有出错的时候,只是相比他人对的概率更大一些。
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张后奇在反驳质疑者时称,王亚伟的执着与淡定是旁人无法复制的。
不错。
我们异常好奇的一点是,尤其擅长重组股的王亚伟从来都不被认为是所谓的价值投资者,但他对许多股票的持有周期跨度之长、期间股价跌宕幅度之巨,让其同行望尘莫及。
在广汇股份、中恒集团等许多股票上,华夏大盘持有跨度都超过一年,事后来看,何时买进、什么时候卖出,王亚伟并未把握到恰到好处,但终究能避开最大的风险。
尽管很多人印象中的华夏大盘似乎是“重组股”的代名词,但是实际上,从持仓来看,你会发现,这只基金的持股总是相当分散——既没有特别明显的板块特征,也没有明显的赌博式压注。
而在华夏大盘的十大重仓股中,则绝少出现ST类的股票,更多的时候,这些日后发达的重组股往往潜伏在隐形重仓股之中,初始持股数量了了——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即使单一股票大幅跳水,亦不会对其业绩构成实质性影响。
与部分机构为避免被怀疑身涉内幕交易而选择严格回避重组股的价值判断背道而驰的是,王亚伟显然不愿意放弃、甚至极其享受重组股价值盛宴——对于“唯利是图”的基金持有人而言,后者当然比前者拥有更多的选票。
对于机构而言,无论是出于避嫌考虑,还是自身根本就不具有重组股投资能力,都不见得比前者更加高尚或高明。
我们注意到,就在王亚伟徜徉ST股多年之后,今年的年初开始,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越来越热衷于ST股的投资,ST板块一度成为A股之中走势最为强劲的板块。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位有多年境内外投资背景的投资人对A股市场和美国股市的不同评价:在美国,你可以找到轻易找到上百家的公司长期持有,就是所谓的价值投资;但在A股市场,这样的公司可能不过一二十家,你如何去做巴菲特?如何去做所谓的价值投资?
最后,他的结论是,在A股市场,“你不仅要有本事去赚投资的钱,还要有本事去赚投机的钱。”
既然这样,有向王亚伟吐口水的功夫,倒不如尝试去“山寨”王亚伟的成功奥秘所在,从投资组合的构建、到执着的持股——在中国,这或许是比“山寨”巴菲特更现实的成功路径。
华夏大盘基金真相 揭开王亚伟不败传奇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