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媒体专家看茅奖:回归文学本身,回归文化现场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近日揭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网络争议、媒体评论、专业批评不绝于耳,成为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与前几届茅奖评选的沉寂相比可谓大相径庭。无论是褒还是贬,是扬还是抑,大众的广泛参与不但有利于加强对评奖合理性、公正性的监督,而且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吸引公众反思文学生态乃至社会潮流,无论如何都令人欣慰。

  网络争议的焦点,是茅奖与当今阅读倾向的关系,尤其是能否反映网络时代人们的审美嬗变。网友们对茅奖的不满多少有些失之片面,在他们眼里,“体制内的文学早已失去了生命力”。因此,茅奖评选过程中,网友们几乎对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有着近乎先验性、本能的排斥。同时,他们还质疑那些“精挑细选”出来的作品究竟有什么价值?应该说,网友的质疑有一定的道理,调整后的茅奖无论是评价标准,还是评选视野,仍然是“体制内的狂欢”。茅奖自然成为新一轮诟病体制者的出气筒。不过,网络争议也有一些偏颇。比如说,网友们非常推崇网络文学,认为一些人气很高的网络小说如《盗墓笔记》应该获奖。客观上说,近年来虽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但严重的碎片化与浮躁化倾向是其无法获奖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些网友习惯了文化快餐而不是真正的文学阅读。因而,对茅奖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流于情绪化。

  媒体评论的焦点,一方面在于名人效应是否影响了评奖,另一方面则在于纯文学是否失去了生命力。

  很多媒体质疑:为什么文学评奖仿佛明星选秀?很多纯文学作品在市场上毫无踪影,为什么却能够频频上榜?不能否认,当今文坛的一个趋向就是越来越像娱乐界,名人效应越来越明显,默默无闻的写作者能够杀出血路、成为“著名作家”或者“明星作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名人效应一来会让评委先入为主,也不能完全排斥名人与评委间确实有错综复杂的人脉联系,这显然会影响评奖。当下的纯文学在关注个体和时代悲欢上确实比较薄弱,很多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纯文学的精神贫血显然令人失望,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不过,媒体评论同样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说,质疑评委们没有读完作品就投票。应该说,读完与否很多时候并不影响对作品的判断,正如一个优秀歌手,往往一开口人们就能知道他的实力。因而,这样的批评就有些吹毛求疵。很多媒体还认为5位茅奖得主几天来显得过于低调,言下之意是“没有底气”。可如果茅奖得主们高调亮相,大概又会引来立场完全相左的议论。

  专业批评的焦点,则在于当代文学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能否有能力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与反思者?很多评论家还指出,中国每年产生2000部长篇,4年就是8000部,但在茅奖评选过程中却有很多质量很差的作品频频榜上有名,权威性与公正性自然令人怀疑。确实,无论是81进42,还是30进20乃至10,都不乏艺术性一般的作品。此外,有的作品排名大起大落,不能不让人产生“人情”运作的嫌疑。一些评论家指出,一个作家应该深入而凝重地关切脚下这片土地,为时代的悲欢而倾心,为真实的现实而书写,才能拿出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而令人遗憾的是,茅奖的现行标准很难真正鼓励作家的这种创作倾向,反而是一些平庸之作在前几轮投票中得到了鼓励。当然,也有一些评论家对作品的评价过于取决于个人好恶,这对茅奖本身也不够公平。

  文学评奖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争议当然难免,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争议声不断。因而,大众不能把所有关于文学的理想和期待全部集中在茅奖身上。没错,茅奖是透视文学体制与文学生态的一个窗口,但对于各方的反应也不必过于夸大:网友更注重市场与阅读趣味,但容易流于琐屑与肤浅,媒体更注重传播效果与社会价值,但容易流于草率与浮躁,专家更注重文学性与文化审美,但容易流于僵化与教条……

  理性分析,本届茅奖有两个巨大的进步。一是实名投票,虽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评委很可能更加屈服于“人情”,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大多数评委在众目睽睽之下还是坚持了原则。这样或许不能保证选出一流精品,但不能选出很差的作品。而前七届评选中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不乏平庸之作入选。本届的5部获奖作品没有这样“触目惊心”的作品,本身就是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前几届获奖作品中都有概念化、主题先行的“点缀性”作品从而引发争议,而本届获奖作品中,没有这样的作品,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作为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精英化与大众化、体制内与体制外寻求更大的妥协与平衡。比如,作家如何保留一份独立与自主,能够超脱各种束缚而从容写作;作协与作家如何建立一种更为宽松与自由的关系,以避免大众对评奖的质疑,等等。说到底,茅盾文学奖需要回归文学本身,回归这个时代的文化现场。

  本报记者 贾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