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调控要综合市场调节,政府干预,引导等手段去实施


   20118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二次会议,会上相关人士表示:稳定物价总水平仍将是当前宏调的主要任务,下一步仍要毫不放松的加强价格管理,促进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同时跟踪这几个月物价走势可以看出物价可能已经见顶,但仍将处于高位,也就是说物价形势依然严峻,而我们知道国家也出台不少措施,为何见效慢呢?一些价格调控思路,措施是否科学有效呢?  附:退一步说即使房产供应足够大,但由于人们的偏好---喜好投资房产等不动产,而社会财富是逐步增长的,即使在财富分配不均的情况下,也会形成很大的对住房持续需求的市场,所以我认为财富分配不均不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主要影响不同群体间幸福感和造成巨大的效用偏差(比如对于有钱人来说多一套房所带来的效用很低,而对穷人来说,拥有一套住房是多么幸福的事。

   首先无疑造成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基础在于货币投放太快,太大,这一点在学界,社会上已形成共识。当下的货币供应增长仍达14-15%,也就是说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这意味着货币环境还是较宽松,另外前几年的货币投放已致使市场中的总体流动性偏多,从而推动物价较快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加,当然货币政策这一段时间也一直在收紧,由于时滞,政策的效力才开始显现,当前物价开始稳定,但是由于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远没有消除尽,因而未来物价仍将处于高位,可想而知未来价格调控仍然要坚持控制货币量,也就是要确信价格涨跌本身就是一个货币现象,要从货币量的调节角度去考虑并解决问题  .

    另外现代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理论的核心就是价格理论,因而有人就称市场理论为价格理论,特别是80年代的价格闯关还令大家记忆犹新。所谓的价格理论就是通过价格的调整,来调节供需(就是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同时通过价格信号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以实现最大的效益,同时使市场出现均衡。从理论的逻辑性来看,感觉很有道理,似乎可以解决一切一切经济问题,也因为此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一味的崇尚市场,崇拜经济自由化的专家多反对政府干预,相信市场能通过自发调节而实现平衡,殊不知许多经济分析的框架,背景前提本身就是乌托邦的,也就是理论多是建立在一定前提下的,往往这些前提很苛刻,现实中很难达到,比如价格理论成立的一个前提就是当市场出现失衡时,此时通过价格向市场传出信号,辨识信号后,市场人士根据情况可以有效,快速组织市场各种资源,要素增产,或减产,以促进供需平衡,同时许多经济学理论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竞争充分,也就是进出无门槛,但是现实是:比如当下仍然炙手可热的房地产行业,有些专家认为扩大土地供应就能抑制房价,言外之意就是土地供应增加本身可以降低地价,同时土地供应的增加可以扩大房地产商品的供给,从而有效抑制房价,实施后的效果果真如此美好吗?

     在我看来即使扩大土地供应,首先未必能降低地价,因为现在的土地流转都是经过政府招拍环节的,而同时由于多年的资本运作和积累,许多企业和家庭都积累巨大的财富,而土地作为一固定资产品种,由于其几乎不贬值的特性,所以将受到广大的投资者推崇,所以我料想的结果是一旦增加土地流转市场的供应量,市场中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将进入,在拍的竞争过程中一再推高地价,而不同地区,如一二线城市可能大财团和少数富人购买,三线,四线城市可能开发商和为数不少的个人购买,而在基层更多的是个人购买,中国就十几亿亩地,即使增加土地供应也不可能无限的增加,企业和一些个人又保有那么多的财富,可想而知放开后的地价该怎样走?当然或许可以增加用地的用途等限制条件,比如规定多大比例用于房产开发,以及几年内必须进行开发等等,另外一方面增加了土地供应就会扩大房产的供给吗?我们经常听到某某地产公司土地储备达到几百万平方米等等,他们可以根据市场形势来决定开工量,也就是房产的开发的进度和量还是受房地产开发商掌控的,同时由于房地产进入有很大的门槛,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处于相对垄断的境地,开发商不可能轻易去主动降低房价,所以说增加土地供应或许可以轻微改变房地产的供求关系,但不足以扭转形势,实现房地产的健康发展,甚至可以说如果增加土地供应反而使我们进入死胡同,也就是土地供应增加会诱使更多的资源要素往房地产业中投,可能造成企业开发过度和个人投资过剩并存的局面,最终使经济极度失衡,同时这样的市场化也未必能解决问题,因为当前重点要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而在贫富分配悬殊下,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行为都是用货币投票的,没有货币交换难以实现,且资金富有者往往在交易中占据主动,可以说住房增量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被有钱人获得,这样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一再被压抑,所以如果再任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话,他们的问题短期内很难被满足,此时应该及时的转换思想,转变思路,跳出市场去看问题,去解决问题。也就是在竭力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同时,要综合市场,行政等各种手段,比如说当下的限购,虽有违市场化的根本原则,但是也要辩证的来看,也就是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还不完善,不可能,也不合时宜照搬市场经济理论,其实限购就是在排除一些市场需求,而且也可以看出这部分需求多是投资性,投机性需求,正是房价走高的推手,因而抑制这部分需求有助于压低总需求,也有利于遏制房产价格,但限购也只是权宜之计,本身房产供应不可能无限放大,也不应该快速增加,要平衡供给和需求,除了在供给上做文章,也应该在需求等其它方面做文章,为什么房地产市场那么过热,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市场流动性过多,过滥,同时钱没有更多的出路,更多的只能用在投资上,特别是房产投资,因为房产投资有很高的收益率,所以应该开辟更多的投资渠道以给充裕的资金泄洪,另外钱的出路更重要的还在于用于消费。现在消费和投资严重脱节,造成内部失衡,应该投资降下来,消费跟上去,有时看到小小的手机都能创造千亿,万亿的市场简直感到不可思议。我曾置于城市之中,观察周围的一切,发现买手机,理发,餐馆等铺面占据了城市商铺的很大一部分,事实上人们的消费是具有很大潜力的,所以给钱找出路也要致力于挖掘和开发潜在的消费热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同时之所以出现市场冷热不均,就在于行业间的利润率存在巨大差异,所以我认为未来除了一些新兴行业允许有高额回报外,其它产业间的利润率要平衡,以此达到资源,人才等要素合理配置,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市场化改革已经推进多年,而且也形成共识即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市场失灵的时候行政加以干预,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士一味的从市场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实际上即使市场调节的功能大大于计划调节,也并不意味着市场是万能的,同时现在市场经济理论还没有很好的逼近现实,另外许多问题不单单是经济问题,它还涉及到政治,社会等,因而一味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讨论问题未免有些狭隘,对当前严峻的价格调控来说也是如此。除了消除物价上涨的基础--货币过多投放外,还要反思以前的调控思路,手段,措施,看哪些方向是正确的,哪些需要矫正,厘清思路,统一认识,现在看来还缺乏一个权威的标准和相对统一的声音。另据报道行政干预措施--限购政策已经起到了一定效果,现在楼市去泡沫化现象显现,可见价格调控要综合市场调节,行政干预等多种手段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