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四大风险”、“四大考验”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提出“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全党全国为之一震,海内外广泛解读随之而起。
“四大考验”为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危险”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有鉴于此,胡锦涛指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在中央党校资深党建专家叶笃初教授看来,“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在过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这次着重强调,对于全党8000多万党员、数以百万计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
 “对考验、危险的解读,要同实际行动,要同改革创新目标,最终要同我们百年大计目标联系起来。”叶笃初说。
 
为何严重预警
《瞭望》:在全球都在热议“中国奇迹”之时,党的总书记向全社会公开提党自身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为什么?是考验真的很严竣、危险真的很迫切,还是像古话说的那样,“盛世思危”,为防微杜渐,才有意识地把话说得这么严重?
叶笃初:提出“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这种诚实、负责态度在我经历党内生活60余年中是较少见的,过去也说,包括分量比较重的,但只在党内甚至只在高级干部中。这次是直面社会,向人民作交代,这就是党务公开,接受监督,体现出光明磊落、坦诚相告的作风。
这一提法很重要,过去的文件中,虽然分别也有一些表述,但是把它们联系起来,而且用了排比句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形势比较严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这次说危险,决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进取的,意在警惕危险,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使我们的科学发展、深化改革获得新的精神动力。“安必思危,兴必虑衰”,我们是“盛世思危”,这样来讲也不为过。
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还鲜明地指出:要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力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蓬勃活力;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保持”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发展历程中先进的宝贵经验,“四个保持”是“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前提。
《瞭望》:在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上,与此类似的预警有过几次?
叶笃初: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遇到并打消的风险不计其数。在我的记忆和查阅文献记录中,比较大的如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曾预言可能发生的大事变,即问题、困难、危险,多达17条,要求全党应对非常的困难、非常不利的情况。同时又讲,我们一定要胜利,并列出了7条有利条件,或者说是光明方面。最后的结论是会取得成功。
还有一次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可能因为胜利而产生骄傲、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等情绪,“四种情绪”也是“危险”情绪,是可能导致我们党失败的情绪。
改革开放初期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阶段,邓小平也提出了若干危险,使党内有所准备、有所警醒,说过“再不改革开放就要被开除球籍”。
可见,几代领导人都有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的政治魄力和宏大气势,及时指出在即将达到胜利彼岸的同时也存在着危险。
《瞭望》:世界连续执政超过50年的政党只有三个,苏联共产党和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已先后丧失执政地位,只剩下中国共产党了。所谓“执政考验”,主要指什么?
叶笃初: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1956年的党的八大,党章中特别提到了作为执政党的具体要求。
需要重点强调一点的是,尽管是党来执政,但党应该成为人民的工具,而不是把人民作为自己的工具。同资产阶级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瞭望》: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前说得比较多,综合来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在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体的全球化中生存、发展、崛起,今与昔,中与外,价值观、游戏规则都不太一样,这种图景可容乐观吗?当前是不是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谈改革转型,中国还有多少可变的?
叶笃初:我认为这种图景非常乐观,并充满信心。当然乐观不是说就不提我们可能存在的危险、存在的困难,所以才有后面的“不折腾”。整个讲话是一个热情洋溢、踌躇满志的阳光讲话。
现在正是重要的关键时期,关键时刻。说得近一点,是完成“十二五”规划,说得远一点,建党100年时要实现全面小康,时间已经不多了。再往远处说,建国100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个百年大计,在此一举。所以到了关键的节点是肯定的。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无疑的,而发展、改革、创新任务很重,还有许多事情我们要做。比较而言,是在一些具体制度、体制方面,例如我们正在努力的,而且还要下功夫的文化体制。总而言之,改革要深化,发展不能停步,还是要解放思想,还是要敢于创新,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会更加显得富有活力,丰富多彩。
 
如何化险为夷
《瞭望》:精神懈怠是思想层面上的问题,为什么作为第一个危险提出?是最大的危险吗?如何应对?
叶笃初:在一定意义上是个思想层面问题,但是它反映出来的是大量的现实问题、工作问题,是活生生的具体事件,不能把它绝对化。
从程序排列上,精神懈怠危险位列首位。它确实是第一危险、最大的危险。它是一个源头,是根本,是本源,思想精神状态怎么样,实际表现会反映出来,通过具体事件与行动表现出来。所以重视精神力量、重视精神状态,历来是我们党的传统。
常常说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在一定意义上,精神状态有决定性作用。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内涵很广,大至信念动摇,小至无精打采,做事提不起精神来。精神垮掉了,一切无从谈起。共产党最重视精神动力,红军长征时期,那样的困难环境,靠的是什么?就是精神。抗战时期,我们有些根据地很困难,延安的物质也非常匮乏,也是靠精神。建国以后,也有很多困难。改革开放,科学发展,都需要精神动力、精神支持、精神巩固。
《瞭望》:能力不足主要指哪些能力?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党员、干部,是否应有不同的能力要求?
叶笃初:广义上的,对我们党来说,是指执政能力。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做过一个科学概括,就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党在其他场合,还强调过处理灾难、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节约资源、加强环保工作的能力等等。能力的内涵是不断提升、不断丰富、不断有新要求、新经验,处在发展中的。
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工作、不同职业,确实应有不同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我比较重视的是群体的能力。个人能力主要靠个人,集体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组织的养成、指导。现在身当重任的“60后”、“70后”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在起传承作用。新一代的干部群体“80后”,也要准备起接班作用。历史上邓小平、陈云同志提出了老干部要学会带新干部,这也是一种能力。新的干部也要善于向老干部学习,学习他们调查研究,学习他们深入基层。
《瞭望》: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如今在一党执政的情况下,如何去代表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
叶笃初:按照党章及党的宗旨,党始终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利益诉求不完全一样,比较而言,现在要更多注意照顾、关怀那些弱势群体,例如农民工等等。根本利益很重要,但鉴于社会状况还在发展中,有一些群体需要更多关怀更多照顾,我们党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做得更好。
《瞭望》:领导干部下基层视察、慰问,接访、下访,多与群众直接打交道,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了吗?如何保证领导干部心里真正装着群众、为群众服务?
叶笃初:密切联系群众,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到基层去,用群众的话,要多接“地气”,这是肯定的。可以说是联系群众的一个很重要的通道。
干部心里真正装着群众,为群众服务,首先当然是靠自觉,靠培养感情,但是也要制度约束,需要他律。现在许多地方都有规定,对各级干部都有不同的联系群众的要求。国务院一个部级单位正在有计划地派干部进入村里,特别是经济比较差的、生活比较困难的地区,派干部去,建立长期联系、帮扶,直接去听群众呼声、要求。这种做法肯定是值得仿效的。
在联系群众这方面,新生代的干部要更加努力一些,脚踏实地地作出努力。
《瞭望》:如何判断当前的反腐形势?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很大,为何贪官仍层出不穷,且窝案频发?
叶笃初:有关信息表明,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整体态势是,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贪官层出不穷,窝案频发,这是反腐倡廉建设,廉政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有起有伏,这种情况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存在。我们希望,把这些事情减少到最低,必须朝正确方向作出努力。
《瞭望》:总的来说,如何才能有效应对考验,化险为夷?
叶笃初:应对这些考验和危险,都要持久地作出努力,这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部分。希望不要出现曲折,更不能后退。经过90年的磨练,中国共产党既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又有强大的组织力量,现在正在努力筑成强大的制度力量,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这就是应对考验,化险为夷的三种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