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厅新闻中心主任李让恒日前接受电台的采访。当被问到有学生专升本时被迫捐1万元时,李让恒反问“这个事很重要吗?很大的新闻吗?”,坚称1万块钱不算大事,不是很大的新闻。(8月9日 中广网)
湖南省教育厅随后表示,“湖南教育厅官员”李让恒并不是湖南省教育厅干部,也不是新闻中心主任,而是新闻中心外聘人员。(8月9日 红网)
前不久关于山西老陈醋被曝95%经过勾兑并放添加剂的风波中,在报道面世一天内就有相关机构做出了回应。如今再次出现了当天报道当天进行回应的新闻事件,这不由令人感慨,一些政府部门的回应效率着实大有长进。但遗憾的是,相对于回应效率的提高,这些部门回应的质量却没什么太大的突破。
只要一出事儿就全推在“临时工”“外聘人员”身上,这实在是早把民众的耳朵磨出了茧子的老套说辞。而且,相关部门口中的这个“外聘人员”到底可信度有多高也存在疑问。只要在网络上简单搜索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2009年《人民日报》的一篇关于湖南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报道中就有“湖南省教育厅新闻中心主任李让恒”的描述。
这实在是个惊人的巧合,重名的概率应该不会太大。难不成这位当事人在2009年还是湖南省教育厅的新闻中心主任到了2011年就成了“不是新闻中心主任”的“外聘人员”?着实有些匪夷所思,相关部门如果无法就这个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应,恐怕还得再担上撒谎的嫌疑。
其实,即便这位当事人确实是一位“外聘人员”,也无法掩盖相关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因为,接受媒体采访是政府部门面对公众的一种方式,这不是发表个人观点的场合,不管当事人的身份如何都代表着相关部门的声音。
出现如此不当的言论,政府部门的回应首先应是对民众致歉,然后说明谁将对这一事件负责,以后怎样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至于当事人的身份实在是个很细枝末节的问题。然而,我们看到的回应却是非但没有任何部门和个人对如此不当的言论致歉,更没有任何人出来承担责任,只是强调这当事人是个“外聘人员”,言外之意便是没人会对这个不当言论负责。
怪不得早就有网友把“临时工”称作政府部门推脱责任的最大替罪羊,然而,如此不靠谱的回应其实并不少见,甚至已经形成了机械的模式,那就是:否认,否认,再否认!不问青红皂白,不管有没有说服力,事实能否认掉的就否认事实,像这种直接被电台播出去的不当言论就否认身份,似乎不否认点儿什么就不能叫做回应一样。
其实,回应的意义本不该局限在机械地否认上,而应该是基于事实为公众提供更多信息,与公众进行沟通,并主动承担相应责任的机会。但遗憾的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回应实在太少了。
“外聘人员”不是推卸责任的万能灵药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