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倒逼中国经济转型


  
  今年,特别是最近一个月以来,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确实令我国许多出口导向型企业备感压力。据了解,早在今年上半年,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大量出口导向型企业迫于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敢接长单、大单,通过压缩交货时间来规避汇率风险。不过,许多专家学者却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并不能一概而论。虽然其会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降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因素,特别是在形成倒逼机制、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方面,更有着重要的作用。

  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欧阳良宜就指出,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汇改以来至2010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5%,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14%,但人民币汇率升值没有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这表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价格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敏感。也意味着人民币的升值还有很大的余地。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认为,对于外向型企业来说,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冲击更多是短期的。而从长远来看,人民币的升值,将推动出口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人民币升值会让一些低效率的企业要么退出出口市场,要么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从而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也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从过度依赖出口转向更多地依赖内需,促使我国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受到限制,促使企业更多地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出口,有利于弱化出口导向,“而这正是解决中国经济转型中一系列问题的出发点”。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则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却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和高价格的“三高”产品。我国制造业部门对美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反映出我国单位出口商品交换能力的减弱,出口的每单位商品获得的贸易收益贸易附加价值的下降。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制造转型形成倒逼:一是为转变中国经济发展对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问题,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供机会;二是有利于把重心转移到推进制造业升级和技术升级上,避免中国经济锁定在低附加值、简单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借助人民币升值契机将贸易优势转换为资本优势。

  她进一步指出,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上,除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选择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冲销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产生的国际收支效应,

  人民币升值将给予中国资本更多“走出去”的机遇,使中国制造业企业可以增加对新兴市场的投资。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非洲、拉美等地对中国制造业高端耐用消费品、机械设备、高端机床、数字化通信产品有相当大的需求,中国的设备和技术也普遍适应它们的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更具比较优势。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教授王东的观点更加乐观。他指出,人民币升值,增强了国内对人民币资产价格的信心,缓解了通胀预期的压力。同时,人民币的强势必然导致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强烈愿望的上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会随着市场的需要进一步加快。而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增大。一旦人民币国际化达到了一定程度,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国际货币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货币格局的主导将实现多元化。

  争鸣

  人民币升值能否有效抑制通胀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7月CPI数据为6.5%,创37个月新高,通胀压力依然较大。而8月,我国人民币则突然加快了升值的步伐。国内外许多人都猜测,这是为了应对通胀压力采取的措施。但这一观点也遭遇了众多质疑。

  正方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人民币升值可以有效抑制通胀。因为,国际大宗商品自去年以来就开始大幅上涨,而我国部分商品进口比重较大,且有进口占比越来越高的趋势。如果人民币升值,那么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就相对降低,对缓解输入性通胀有利。

  此外,短期内人民币快速升值,用等量其他货币兑换的人民币明显减少,这样可以减缓资本流入的脚步。

  个人判断,下半年人民币将继续升值,这样才可以抑制通胀。实际上,今年上半年,我们从表面看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有效汇率是升值的,但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在贬值,所以相当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更增加了国内通胀的负担。下半年我们应当想办法扭转这样的局面。

  张国红(上海海关学院经济系教授):美债危机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美元贬值对目前和未来中国的输入性通胀有重大影响,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又面临增长放缓与通胀上升的双重压力。鉴于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手段对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尽管货币紧缩政策对抑制通胀有一定效应,但也会对经济平稳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有意或主动动用汇率政策工具,或为当前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次优选择。因为,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与积累已经成为推动当前通胀上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通过主动允许人民币适度加快升值步伐,既有助于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的有序调整,又可以调节目前中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规模及有效控制当前的通胀压力,也可以避免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快速增长。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未来通胀新动力将是输入性通胀,是原材料上涨带动的,中国进口的前三位就是大宗原材料、石油和铁矿砂,所以这个时期适当地加快升值,有助于抑制输入性通胀。

  反方

  夏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能不能有效控制通胀,取决于政府部门的决策。年初定的目标是4%,现在看来有点困难。对于治理通胀来说,人民币升值有一定的作用,但完全指望以人民币升值来治理通胀,也不太可能。

  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大宗商品的成本,但问题是升值是否能赶上国际金融资本炒作大宗商品的速度。既然中国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降低成本,也就释放了具有很大购买力的信号,大宗商品就有继续炒作的空间和动力。此外,人民币升值的副作用还在于民营企业承受能力有限。

  何志成(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没有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也没有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定价权。人民币升值,仅仅是对美元升值,人民币对商品货币(主要是澳元、加元),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包括对欧系货币(欧元、瑞郎、英镑)都是贬值的。人民币实际名义有效汇率上半年贬值1.5%。这说明,在所谓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中,我们购买中国急需的大宗商品和战略物资的购买力并没有增长,购买欧洲先进制造业零部件的购买力也没有增长,相反还在下降趋势中。输入性通胀压力并没有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减轻,抗通胀不能指望人民币升值,这已经被市场证明。

  王勇(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为避免人民币连续升值可能产生的泡沫风险,从现在起,我们应坚决摒弃通过人民币升值减缓通胀压力的观念和做法,更不能将人民币升值作为美债危机下中国金融调控政策的首选。对那些国际政客以及国际炒家的企图,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抑制通胀,不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一部分、通过香港离岸市场往境外分流一部分、通过央行信贷政策疏导一部分的办法,当能收到明显效果。

  魏建国(商务部前副部长):用人民币升值的办法来防范物价过快上涨是一种很危险的事情。从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来看,如果政策不加微调或者方向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国出口形势会非常不乐观。

   刘煜辉(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理论上讲,国内累积的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压力,源自劳动生产率的提速。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来自于价值型和创新因素所致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结果,而是靠公共投资的高增长。很显然,今天中国顺差的减少并非经济效能的改善,而是“投资”转化为“进口”,这非真正的经济再平衡的发生,而是失衡的进一步恶化。

  而要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来改善结构的平衡,就需要这样的逻辑发生:汇率升值后,中国能够顺利地实现从贸易部门的增长转向非贸易部门增长,这意味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延伸,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起来,将现在的制造中心格局进化为运筹中心格局。当非贸易部门供给快速上升时,通胀就被抑制住了。就业和工资实质性地增长,经济的再平衡才会快速启动。

  逻辑实现的障碍来自于体制,行政垄断和政府经济活动的膨胀抑制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发生。

  因此,改变结构或只能抑制公共投资扩张,中国已经没有捷径选择。经济逻辑的结论是,只要公共投资还在迅速增长,就需要私人部门提供更多补贴,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就将停滞不前,中国离再平衡的道路渐行渐远。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搭配,将继续为系统性风险累积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