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开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指出:东莞要用5年实现产业结构脱胎换骨。应该说,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增加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其实,在产业转型中有一股力量一直不容忽视,那就是专业镇,今年,东坑、桥头和道滘三个镇又获得了省科技厅认证的专业镇称号,从2000年我市开始专业镇建设以来,已经拿到了18个专业镇称号,那么,这么专业镇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多大的比重,它们的发展又将对全市的产业升级转型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东坑是一个面积只有24平方公里的小镇,之所以能被省科技厅认证为通讯电子产业专业镇,主要得益于其通讯电子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全镇的GDP有150个亿,其中通讯电子行业就贡献了90个亿。
东坑镇委副书记卢浩华:“通过工业的集中,工厂的集中到产能的集中,到人才的集中,我们形成了我们现在这个产业规模,从我们东坑现在80%的工业企业来说都是同通讯电子有关系的,我们的产值也是接近80%是通讯电子产业提供的。我们在整个东坑的招商引资过程当中,我们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选取一个主导的企业,还有在主导企业周边形成产业集群这个思路。”
富港电子是1998年落户东坑的台资企业,也是当时东坑招商引资的一个典型代表,从纯粹的代理加工企业到初步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12年的时间里,富港集团的产业规模实现了20多倍的扩张。
富港电子有限公司经理程伟光:“早期来讲,我们会以台湾为我们的一个研发的总部,那这也配合了一个人才的培养我刚才也提过,我们现在目前的人才培养这是一个经过一个蛮长的时间,经过这么多年公司的一个计划性的培养 现在公司目前来讲已经达到一个规模,所以我们现在也把这边当作一个研发的重心了。”
上世纪90年代的大力招商,造就了东坑通讯电子产业的初步规模,然而,大量的企业进驻也形成了东坑产业一个特点:对外依存度过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镇委镇政府变引资为选资,开始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力度。
东坑镇委副书记卢浩华:“我们这几年招商引资的特点就是瞄准了国内的大型企业、国企、民营高新科技企业,这就是我们这几年招商引资的特点,因为我们东坑的可利用资源比较少,也不可能去拼量了,只能去拼质量,所以我们要利用我们有限的资源去招一些好的项目。”
中德电缆有限公司是东坑镇通讯电子行业的龙头企业,2009年落户东坑之后,就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队伍,其中60%的人才来自本地。为了发挥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镇委镇政府不仅在工业用地上给予优惠,还帮助企业建立省重点实验室。
中德电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先锋:“为我们下一步发展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带动作用,因为它的一个带动主要体现在第一个它可以把相关行业的上游,甚至下游的结合到一起,节约大家彼此的成本,创造一个多赢的局面,第二步就是为我们本地化的人才的储备和招募提供一个集群性的效果。”
建立创新平台是东坑镇专业镇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打造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项目的落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扶持。其中,建立研发队伍、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和企业孵化器成为东坑下一步的重要任务。
东坑镇委副书记卢浩华:“所以说,专业镇搭建这个创新平台,说实话,我们主要的目的是想帮助一些中小企业做一些科技联盟或者研发的资源的共享,所以把以前零散集聚在东坑这个地方的一些企业,通过政府通过专业镇的这个平台来有序的串在一起,包括哪些是高端研发的,哪些是作为产业链配套的确实的替代部分,我们就通过这样的一个整体来考量这个事情。”
十年时间,东坑完成了从代工到产业集群的转变。在“十二五”通讯电子产业发展规划中,东坑镇将依托龙头企业陆续建立起产业集中区、产值30亿以上的工业园区,寻求产业规模与科技进步齐头并进。
东坑镇委副书记卢浩华:“现在我们这个通讯产业大概是90个亿的产值,十二五规划里边,这五年我们会努力达到我们的产业倍增,就是说最起码180个亿,甚至达到200个亿的产值都是来自通讯产业的。”
东坑镇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东莞专业镇的特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特色产业规模大,占GDP总量比重大,但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目前全市18个专业镇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
经济总量并不算大的东坑之所以被认定为通讯电子产业专业镇,主要是由于通讯电子产业总量已经占到全镇的近60%。而且包含了通讯电子产业的上游和终端企业类型,在产业配套上也初具规模。
东坑镇委副书记卢浩华:“我们这一大批的通讯电子企业,我们有龙头企业,有中小企业,所以我们大的也有我们的拳头产品,小的我们也有我们选取的成长性比较高,可扶持性比较大的这些企业,所以我们认为在通讯电子产业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龙头的带动,通过中小企业的扶持,我们会有一番新的天地。”
从2000年我市开始专业镇建设以来,各专业镇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专业镇工业总产值3075.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8%;特色经济企业数7073个,地区生产总值达1486.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9.5%。2010年,全市专业镇实现工业总产值41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7%,完成科技投入22.67亿,拥有研究与开发人员27852人。(出图表)
市科技局副局长吴美良:“比如我们像大朗、常平、寮步成为了全省的双提升专业镇,虎门、厚街成为全省的创新示范专业镇,依托这些专业镇也为我们东莞创建了一大批的区域性品牌,像虎门的服装、厚街的家具、大朗的毛织 这些品牌都是在国际都有比较大影响力。”
专业镇的突飞猛进已成为“东莞模式”的样本,然而在众多的专业镇当中,仍存在着过分依赖出口、缺乏品牌、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差等弱点。如何从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中突围,并最终确定转型升级“领跑”之势,已经成为当下专业镇重点思考的问题。
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副教授龙卫洋:“这就是我们书记刘志庚讲的产业转型,转型这条路看起来很窄,但会越走越宽,而你不转型走老路,看起来很宽,但越走就越窄。”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领跑作用,市委市政府在原有的15个专业镇已经设立了12个创新服务平台。覆盖了电子、毛织、物流等产业。8月5日,《东莞市专业镇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扶持方案》正式出台,对专业镇创新服务平台的财政支持也由原来的300万元调整为最高上限5000万。
市科技局副局长吴美良:“将来这个平台建设,不单是为本镇街的产业发展服务,而且能够要为相关的产业都能够提供服务,就是希望能够突破镇街行政体制的限制,在区域创新体系上起到一个比较好的作用。”
一方面有政策的支持,一方面是发展环境的需要,专业镇的转型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然而,在庞大的区域GDP总量之下,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镇域之间的资源竞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关键。
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副教授龙卫洋:“外边的政策很好,但是外边不能强制性让你转型升级,你必须还有内在的居安思危的意识,从更长远地发展自己,从建立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自己企业的创新能力这样的角度发展自己 两方面一综合,再加上这个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倒逼,那这样才可以把整个产业转过来。”
在政策体系中,下一步可能要设立专职副镇长,以推动专业镇的发展。而且“一镇一策”的政策体系也逐步形成。然而,正如在《东莞市专业镇转型升级情况报告》中提到的一样,专业镇的发展仍存在着统筹协调不足、创新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要实现市委、市政府几年后产业结构脱胎换骨的目标,在接下来的专业镇建设中就要强化规划引导、继续加强政策扶持,提高创新平台的服务能力,特别是要寻求特色产业与加工制造业的良好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专业镇在转型升级上的引领作用。
[东莞中小在线 http://www.sme07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