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深入敌后企图外围突破?


  狭路相逢勇者胜么?

  当两军对垒,激战正酣,眼看对手固若金汤,无法攻克,继续苦战,只能消耗能量,两败俱伤。

  如果相对较弱的一方抽身离开,保存实力,转而深入敌后,攻其不备,突破外围,以辐射区包围核心区,也不失为上策。

  所以,狭路相逢智者胜。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目前在本土作战处于弱势。抵抗是必要的。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连续作战,寻找机遇巩固阵地扩大战果,“有力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即使不能完胜,也不会大败。主战场不能放弃。

  但如果兵分国外,深入对手后方,占领所有的外围市场,再以外围的辐射区包围本土核心区,就很可能获得自主品牌的新转机。

  请看中国汽车出口的相关数据。

  2011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企业出口38.11万辆,同比增长56.99%。其中5、6月连续创月出口量新高,6月出口量超过8万辆。全年有望超过历史最高点2008年64.4万辆的出口量,创历史新高。其中江淮汽车出口表现较好,进入前三名。

  上半年出口前五名的整车制造企业是:

  车企 出口量 同比增长

  奇瑞 7.18万 88.49%

  长安 4.52万 50.71%

  江淮 3.59万 2.57%

  长城 3.42万 27.07%

  东风 3.12万, 38.90%、

  2008年以来每年出口数量月度对比:

  
  世界经济逐步恢复,是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新机遇。可以预计,今年汽车出口有望超过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增加出口量,分兵外围市场,对中国汽车来说,意义重大。

  第一、增强中国汽车适位性竞争

  中国汽车在小排量、低价格车型的制造上具有独到的优势。低成本、大规模、高效率成为中国自主品牌主动参与竞争必须具备的生产特性,在中国以外的外围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俄国、乌克兰,很多军人包括将军购买的是吉利的自由舰。吉利汽车在当地销量已经进入第二名。中国汽车在一些非洲国家和部分欧洲国家,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物美价廉的产品特征,开始受到欢迎。针对这类外围市场生产适合当地需要的低价格车型,已经成了中国不少企业的拿手好戏。

  第二、为构架包围圈而扩大国外市场占有率

  国外市场的低端区域,由于购买力问题和产品适应性问题,往往被国外主流汽车厂家所忽略。收拾起国外所有的低端市场,全面渗透,先入为主,占领地盘,再试图扩张,是一个聪明的战略。在充分占有低端市场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向中国本土汽车销售核心区蚕食,在国外低端市场换车需求成熟之时,在借机上攻,在高端产品上寻求突破,将有机会在获得广大的国外市场空间的同时,获得产品和品牌的上升空间,占领中高端市场,形成市场空间和产品空间的立体化反包围。

  第三、增强中国制造的品牌文化影响力

  在出口产品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品牌魅力的综合作用也将产生一定影响。随着出口量的加大、产品品质的提升,品牌影响力也将逐渐形成。持续不断的产品进入,品牌渗透力也在明显增强,产品和品牌会烙印为一种记忆和习惯。产品的输出可以使中国制造的标签以更大力度向国外市场渗透,提升产品认可度和忠诚度,并在适应国外消费者产品和品质需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精益化程度更高,同时有能力参与国内市场竞争。

  第四、获得更多国际市场营销经验和推广途径

  出口渠道、国外营销网络、国外工厂,都是宝贵资源。适应国外市场可以提升产品的可塑性和精益性的同时,也获得了国外市场营销的经验。随着出口量的增加,国外营销积累将成为市场巩固、空间提升的重要基础条件。这也将使出口企业有能力构成产品力、品牌力、营销力综合提升后对处于前线的国内市场的反包围。

  中国汽车出口,是重要战略举措。国家应该支持,企业应该坚持,适当分兵,重点突破。但要避免恶性竞争,力求多联合,多配合,形成合力,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