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今年的物价持续高位运行,通胀压力较大。尽管国家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此轮物价上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大了调控物价的难度。从发展趋势看,由于影响未来物价变动的多种因素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决定了今后几个月以至明年上半年抑制物价上涨的难度要高于前几轮物价上涨,CPI增幅难以显现快速回落,控通胀形势仍较严峻。
本轮不同于前几轮的主要表现
2000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价格上涨:第一次是2002年底到2004年,持续了27个月;第二次是2007年到2008年,持续了24个月,第三次则是从2010年开始,本轮物价上涨已持续25个月。与前几次相比,本轮物价上涨呈现新特点,治理难度加大。
食品价格充当了涨价的首要推手
食品大类由粮食、肉禽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共6小类构成。国家统计局在计算CPI时,食品权重为34%,其次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占14%,居住占比为13%,交通通讯占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占10%,衣着占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占6%,烟酒及用品占4%。由此可以看出,食品类支出占CPI的比重最高;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属于充分竞争的行业,产能相对过剩,所以价格波动不明显;交通通讯与医疗保健个人用品方面的改革尚未全面展开,历年的价格波幅也不大;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为非生活必需开支项目,所以需求弹性较大,价格上涨超过一定幅度,居民在这两方面的支出将明显减少,最终制约该种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居住虽然为刚性需求,但在国家不断出台严厉管控措施的情况下,估计短期内上涨空间有限或呈降势。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粮食价格走势成为影响国内CPI走势的主要因素。
今年年初以来,由于旱灾等因素影响,推高了食品价格。尽管政府努力控制流动性与物价上涨,但CPI的增速还是较快。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以及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季节性波动,共同推动了此轮物价上涨,出现了物价涨幅持续攀高的局面,也大大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输入型通胀特征明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助推相关产品价格上行
今年年初以来,由于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宽幅震荡并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导致国内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相关产品价格齐涨共跌。与石油价格走势密切相关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同比累计涨幅分别为10.9%、15.7%、10.5%和18.4%,同期化工类原材料购进价格累计上涨18.9%;与有色金属相关联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价格累计上涨26.5%,同期有色金属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30.0%。
尽管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输入型通胀并未减轻。而后期中国仍将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输入型通胀压力有加大的可能性。虽然美国已就提高债务上限及预算达成协议,但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美国可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这将进一步加大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输入型通胀具有不可控性,如果美国推出新一轮宽松措施,美元超发可能再次助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劳动力成本提高助推出厂价格上升
随着目前社会“用工荒”“招工难”现象愈演愈烈,企业只能依靠不断提高工资及福利待遇来吸引一线员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无疑使企业雪上加霜,为消化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企业只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移和释放压力。与此同时,上游企业产品价格的上扬又传导给中下游企业,中下游企业同样只能靠提高产品价格来消化成本,从而助推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循环上扬。自2010年以来,全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工资上涨,中西部地区的工资上涨甚至略快于沿海地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制造业工人对休闲的需求提高。这一趋势如果持续下去,中国将进入新一轮机械化的浪潮,宏观调控将需要适应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这一结构性特点,消费和服务业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主要的增长点。
近年来,企业人工成本的上升快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据调查数据显示,原材料在总成本中占比最高,2010年超过了62%,其余依次是销售、人工和财务成本,占比分别超过13%、12%和4.5%。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在2008~2010年呈不断上升趋势,原材料成本占比从2009年的63.1%升至2010年的64%,人工成本占比升幅略快于原材料成本占比,从11.1%逐年上升至12.3%。与此同时,企业销售和财务成本稳中趋降。
政策因素导致相关产品价格提高
今年年初以来,为提升我国在稀土价格上的话语权,国家通过提高资源税、实行配额制、整合行业集中度等多项政策措施严控稀土开采总量,导致大量游资进入市场进行囤购,稀土金属矿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从年初的平均10万元/吨涨至6月份的26.8万元/吨,涨幅高达170%。受此影响,其主要稀土氧化物产品如氧化钇、氧化钕、氧化镝的平均价格也分别比年初成倍上涨。由于稀土氧化物产品价格的上涨,直接带动基础化学原料价格上升4.6个百分点。
流动性过剩推动形成的较强通胀预期,成为这轮物价上涨的特殊背景
本轮通胀和2009年上半年以前的通胀较为类似,都是由于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尽管由于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对冲和信贷控制使流动性过剩的程度得到了部分缓解,但造成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并未解除,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并未解决,通胀的条件仍然具备。在流动性过剩的推动下,2007~2008年我国CPI分别达到4.8%和5.9%,其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短暂下跌,但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和流动性对冲力度的减弱,通胀压力又开始显现……(
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物价调控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