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莫“较真”


 

 

两位年过七旬的老同志为了搞清一个历史问题而争辩得不可开交,一个坚持说东,另一个坚持说西,争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且唇枪舌剑没完没了,一个比一个“较真”。结果其中一位老人心脏病发作,虽经全力抢救,但终未能挽回老人的生命。还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因修理门镜,物业部门要收两元维修费,老人认为不合理,与物业维修人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老人由于过度激动而突发脑溢血。虽经及时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至今失语,落下了终身残疾。

仅仅几句话,区区两元钱,就是因为“较真”,一位老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位老人牺牲了晚年的健康,值吗?痛定思痛,认真反思,我觉得两位老人都错在“较真”上。不就是几句话、不就是两元钱吗?争什么呀?个人有个人的观点,谁也不要强加给谁,等平心静气以后再去找找答案也不迟。何必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不可。再说谁也不差那两元钱,“破财免灾”嘛,给他不就结了。现在乱收费的现象不是随处可见吗?是两元钱重要,还是健康重要啊?耳闻目睹,这世上因“较真”而引发的悲剧还少吗?

“气”,《说文解字》解释为“云气”。这里指的是气恼、使气、发怒。医学专家告诫说:“经常使气动怒,阴阳失调,有害身心,尤其暴怒时突然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能导致一个人暴毙。特别是我们老年人,对此一定要时刻牢记。

生气,是人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想象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所产生的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家里事、家外事,私人事、公家事,原则事、非原则事,大事、小事,对的事、错的事……都可能让人闹心、生气。生气,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甚至是致命的。生气时,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是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还可能诱发其他一些疾病。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生气呢?这就需要我们遇事要冷静、淡定,心胸开阔,能容能忍,千万不要“较真”,斤斤计较,一条道跑到黑。正如一位老寿星所言:“不为小事而生气,万事都要想得开。”有句名言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所以,当你遇到生气的事的时候,一定要先想一想,你生气会产生什么后果?你气坏了对谁有好处?然后就要像郑板桥那样“难得糊涂”,抑情制气,想办法尽快脱离使你生气的环境,回家去听听音乐,到公园去散散步,去和老友们唱唱歌、跳跳舞,或是向知心的老友倾诉倾诉……

我看到不少老人的家里都挂上一幅清代大学士阎敬铭写的《不气歌》,更道出了众多“过来人”的深刻体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总而言之,人老莫“较真”,求健需息怒。儒家劝人心平气和,随遇而安。这便是孔子“饭蔬食饮水”,颜渊在陋巷“箪食瓢饮”而乐在其中之故。心境如斯,闲气可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