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剥削劳动到剥削财产


  据闻,金融海啸之后,马克思的《资本论》忽然好销起来。人们或许以为可以从这本陈年旧作中,找到资本主义社会究竟出了甚么问题的答案。他们大抵都会失望,因为这本分为三大部的巨著很难看啃得下;而且描述的都是靠近二百年前资本主义初期的问题,很难套用在今天的晚期资本主义。

  《资本论》中所说的剥削,主要是指资本家剥削工人。资本家以工资购买劳动力,却夺走了劳动的成果。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工人没有,只好竞相为资本家打工,资本家就可以把工资压至产生劳动力的成本水平(让工人维持生命并可以继续工作的水平),但劳动的成果远超劳动力的成本;马克思称两者的差异为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靠吞占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剥削。

  然而,经过近二百年的演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方式已出现了重大的改变。资本家已发展出很多更高明的剥削方法,他们的剥削对象已不是纯粹集中在产业工人身上。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生需求不足,资本家很快发现,掌握下游的销售远比上游的生产重要。不然,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会血本无归。所以,高明的一部分资本家会把力量用在开发市场,建立销售网络,以及打造品牌形象上。他们掌控了下游之后,不但可以剥削上游的生产工人,还可以剥削上游的生产商。

  中国的工人造一对鞋的报酬可能只有几块钱,但这对鞋在零售市场上可能可以卖几百块钱。其中赚得最多的,不是生产商,亦不是物流商、或分销商,而是品牌拥有者。品牌拥有者可以控制上游经营者的利润,让他们好像产业工人那样,仅处于可以活下去继续为品牌拥有者服务的水平。

  但这还不算最高明的资本家,最高明的剥削方式,根本不用停留在实体经济的活动中进行剥削,而是等实体经济里的经营者创造出财富之后,才直接对他们积累起来的财富进行掠夺,方法就是掌控金融市场。

  在实体经济运作的资本家,当他们积累起更多的财富之后,就会遇到一个难题–没法把积累起来的资金重新投入生产,因为实体经济已经产能过剩。他们必须用其他方法为闲资寻求出路。这就需要到金融市场去投资。

  然而,投资市场已变得十分复杂,衍生性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不明其功能者已无法凭常识去理解市场的反应。人们惟有把资金交给投资银行去管理。

  现时,投资银行掌控的资金,规模已大过实体经济。他们所进行的虚拟活动常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一场金融海啸,已令世上不少人的财富平白被卷走。

  不但个人如是,中国这么一个大国,也跳不出它的桎梏。中国手上的三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现在大部分都投资在美国控制的金融市场上。其命运是大部分都会被吃掉。在佛祖的五指山下,孙悟空打多少个筋斗也是跳不出去的。可见掌控金融市场有多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