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本症有两大主要症状,即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可伴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临床表现有:
(1) 注意缺陷 多动性障碍儿童的注意障碍主要是有意注意功能低下,而无意注意则相对亢进。多动性障碍儿童非常容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转移注意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
(2) 活动过度 活动过度是多动性障碍儿童另一个主要症状,表现为儿童不分场合、无目的的显著多动。大部分病儿在婴幼儿期就有过度活动,只是上小学后更易引起家长、老师的关注。病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为明显的多动,例如:坐不住、上课时做小动作、干扰邻座同学、话多插嘴,不顾场合高声喧哗或追逐打闹。 (3) 情绪不稳、冲动行为 多动性障碍儿童通常情绪不稳,高兴时容易过度兴奋,遇小事时易激惹,好冲动,经常与人滋事争吵打架,在需要轮流进行的游戏或活动中不能等候。
多动症的危害有:
1.注意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是小儿多动症最主要的症状。小儿多动症儿童的特征就是主动注意力的不足和被动注意力的相对亢进,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
2.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在需要自我约束或秩序井然的场合显得尤为突出,这是多动障碍的又一核心症状。
3.在小儿多动症中,约有1/4的孩子并没有活动过多的症状,这类患儿多见于女孩。她们性格内向、胆怯,思维不灵活,同学也不愿接近她们。
4.冲动行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引发的快速、不精确的行为反应的冲动行为,可能与其“心灵见解能力”偏低有关,即难于理解别人内心活动、表情或无恶意的玩笑,因而常做出与场景不符的冲动反应。表现为在采取行动前缺乏思考,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行事,为此,常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出现危险举动或破环行为,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多动症的预防保健
1.自我控制训练 这一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例如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让患儿解答,要求患儿命令自己在回答之前完成以下四个动作: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最后才开口回答。这一方法还可以用来控制患儿的一些冲动性行为。例如带孩子过马路时,要求在过马路之前完成停、看、听等一系列动作。由于在训练中,动作命令是来自于患儿内心,所以一旦动作定形,患儿的自制力就能大大提高。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应由简到繁,任务完成时间应由短到长,自我命令也应由少到多。
2.放松训练 用这一方法来治疗儿童的多动行为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尝试,效果颇佳。由于多动症患儿的身体各部位总是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能让他们的肌肉放松下来,多动现象就会有所好转。放松训练可采用一般的放松法,或使用在有关医生指导下的生物反馈法。训练时间要集中,可以一连几天,从早上一直训练到晚上,其间除了患儿吃饭、休息外,其余时间都按计划进行训练。在施行放松训练时,每小时放松15分钟,患儿一达到放松要求就给予物质奖励。其余45分钟可安排患儿感兴趣的游戏,但一到放松时间就必须结束游戏。
3.支持疗法 这一疗法单独使用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与其他治疗相结合,用来帮助患儿解脱受挫折以后的情绪抑郁和由学习困难而导致的自尊心不足。 在实施过程中,父母和教师要对患儿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一旦病情有所好转,就给予奖励。
多动症治疗误区
1.“调皮好动+成绩差”的孩子有多动症。调查表明,近30%的家长看到孩子顽皮好动、成绩不佳,就盲目认为孩子患有多动症。这类家长容易轻信一些非医疗机构的广告忽悠,自行买药,擅自治疗。
2.聪明、活动不多的孩子与多动症绝缘。殊不知,多动症儿童临床表现迥异,有的孩子“多动”并不明显,而以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主。该类患童课堂上倒是老实,其实心不在焉,常“走神”。做作业、考试也丢三落四,出错率较高。
3.多动症不是病,成年自会消失。这是许多家长非常错误的认识。研究表明,40%至50%的多动症患童成年后留有不同程度的多动症状,致接受教育、就业、人际交往及婚恋困难,甚至10%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及反社会行为。
4.治疗多动症单纯靠药物。由于引发多动症的病因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引起,单纯用药很难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