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装的海洋遨游
——香江行脚之七
爱美是人的天性,试问有谁不喜欢装扮得身光颈靓,使周围的人都投以既羡又妒的目光呢?讲时髦,买时装,在这个世界上,香港可是数得着的好地方。
先前,我曾看过一个资料,披露香港市场每年销出的各式服装,总值接近100亿港元。这是一个不能不令人赞叹的数字。除去每年300余万游客购买的部分,平均每个香港市民花在购衣上的消费,全年约达5000~6000港元!足见这个市场何等庞大。
当然,这里讲的平均数,具体落实到每个港人身上来说,是很不相同的。有次我在尖沙咀一间时装店,看到有件绣衣,样式虽然“认真麻麻”,但绣工不错,仔细一看标牌,竟然索价11000元,觑得我像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目瞪口呆。像这样的衣服,自然不可能穿到普通劳动者身上。
大抵而言,香港穿得耀眼夺目的,也毕竟只集中在中环、尖沙咀一带繁华地段。僻远一些的地方,人们的衣着要简单陈旧一些。有些街头小贩、店铺工友的服装与内地相差不大。然而,香港毕竟是一个“先敬罗衣后敬人”的商业社会,就算是穷到不是租房子、而是在大房间里租铺位睡的人,枕头边也得放几件说得过去的“饮衫”,以方便应酬。
说起港人的时装品味,那是颇具特色的。
港人穿衣大都喜欢洋货,港制服装在大时装店里是很难见到的。这类人购买衣服的意识很奇怪,对于衣服的好坏亦无一个定义,只要是洋装名牌,他们便一律叫好。他们的心理是名师手笔“必属正嘢”,可是他们却不曾考虑不少洋货并非全部适合东方人身型,亦没有顾及衣服的款式是否配合自己的年龄和形象。这样穿上身的时装,效果可想而知。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一天得换几套衣服,壁橱里、衣架上的衣服如同列队的士兵那样一套挨着一套地挂着的太太小姐,由于有专门的时装设计师因人而异加以设计,她们的时装品味,相对来说也就高一些。她们袒胸,不是为凉快,是为美;拖地的翻毛礼服,不是御寒,是为了衣服本身所显示的高贵。名师的设计意图,自然能够体现无遗。另一种则刚好相反,便是排斥名牌,他们看到那些名牌时装橱窗时,通常的评语是:“乜咁古怪架!搵鬼着咩!”于是敬而远之。但当他们在平价货摊看到款式相若的抄袭货品时,便会一窝蜂地疯狂购买,理由是“而家兴”,“又平又靓”。如此看来,他们对名牌的反感主要是自卑感作祟——因为他们花费不起。可是,如果上大公司花几十块钱买一条“高档”的内裤,大概就不如在平价货摊上花几块钱买条同样的。爱面子的人,有的是。讲实际,更不是爱面子的人所不屑的,于是,这些摊档就从早到晚都水泄不通。
不过,如果精细一点,也还是能从香港人的服装大致窥测到一点他们的地位。同是笔挺的西服,价格却是悬殊很大,有一二百港元一件的,也有五六千乃至数万港元一件的,后者虽不是时装,却是名牌的标记。价格说明了它的高贵,它的高贵又说明了穿它的人的高贵。它不屑列于时装的行列,又永远是时装中的时装。
行文至此,忽然忆起一些香港人给时装下的定义。这些人说,衣服在箱子里压三年拿出来就是“时装”了。说是开玩笑,还不无道理。西服不就是宽领窄领,后面开叉或不开叉,变来变去,甚至是周而复始的么?女人的旗袍,一会儿兴长,一会儿兴短,一会儿兴叉口低,一会儿兴叉口高。热衷于此的,感到这一长一短、一高一低之别,就是时装与旧装的了不得的分界线。对我们这些对时装“色盲”的人来说,这只能看作是在开玩笑了。
其实,这都是彼时彼地的时髦啊!
细想这时髦,表现在时装上的,是商业社会在激烈竞争中,不得不以商品的花样翻新,作为与同业竞争的重要手段。那是串在钱眼上的“翻新”。当然罗,通过竞争创造出一个色彩缤纷的时装世界,毕竟比了无个性的服装“蓝海洋”、“灰海洋”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