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无论是关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还是关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中观层面的讨论,涌现了不少新的提法与主张。诸如 “要将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服务业为主”、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淘汰旧产业”等等。必须承认,面对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和资源约束的愈益突出,认真地思考产业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乃势所必然。但现在,一些地方在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方面的讨论中的一些提法,却大有可商榷之处。
譬如,现在许多地方都提出了要建立服务业和工业并重的产业结构,甚至要建立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果说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具有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要和可能的话,其他一些城市和地区并没有这种必要和经济基础。有的欠发达地区,本来像样的工业企业就没有多少,又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做好有关工作去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才是可取之策。如果硬是要不切实际地去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如何发展呢?如果不能有效地发展,又怎能壮大本地的经济实力呢?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可以这样说,工业是服务业的基础。这也正是在工业还不够发达的地区,金融、物流、咨询等服务业也只能低水平徘徊的重要原因。有的地方甚至将发展服务业狭隘地理解为多开商店、多开洗脚店、多开KTV、多建人造旅游景观等。如果弃较为成熟的工业项目于不顾,而去刻意追求这些低端的服务业项目,那无异于舍本求末。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又面临巨大的中低端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从总体上看,现在恐怕还不能对工业发展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持消极态度。而且,即使是传统工业,也存在一个加以技术改造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发展工业并不等于将传统的工艺流程全盘保留和复制。哪怕是传统工业品,也并不都是低附加值的代名词。例如,在许多发达国家,与品牌结合的传统的服装业是一个高附加值产业;施工机械制造是一个传统产业,但它的技术含量及其发展进步是许多服务业所无法媲美的。苹果公司的iPad是一种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工业产品,面对它,我们能故作矜持地表示我们所要大力发展的只是服务业而不是工业吗?
对工业笼统地持嫌弃态度而强调服务业,或者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笼统地持嫌弃态度而强调资本密集型产业,都是有失偏颇的。以电信业为例来说,没有先进的电信设备的制造,何来电信业的相应的服务内容?华为、中兴公司既是著名的设备制造商,同时也是服务提供商。
现在我们之所以反思过去的工业发展思路,一是要在反思中重视原来不够重视的现代服务业,二是要检讨过去不注意能耗、不注意环保的思维陋习。但现在一些地方发展的所谓服务业,其能耗和环保问题可能比某些工业项目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各种洗浴店对水的大量耗费,许多人造旅游景观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等。
各地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具体条件不同,在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选择上不应追求统一。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地区来说,应该慎提 “淘汰旧产业”,拒绝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或者改造这些产业的提法也许更为科学。
上海的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也的确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上海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是否一定要与纽约、伦敦等城市的这一比重数据看齐呢?我看未必。因为上海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纽约、伦敦等城市在它们各自国家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异的。上海还集中了现代制造业的许多部门和行业,如上海有全国最大的造船基地,有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成套设备制造,还将继续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还有大飞机制造等。另外,钢材、石化等大型和超大型生产基地也位于上海,而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都几乎没有类似的情况。所以,上海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与纽约、伦敦等城市同样的产业比重数据水平。
创意产业是否需要发展,答案是肯定的。但创意产业对于产业结构和产业部门的划分,同人们广泛认同的规范的划分是交叉的,这一提法在国外也是有争议的。例如,许多产品的设计属于创意领域,但它的后端生产阶段却不属于创意产业。而且,创意产业在相当程度上是同文化产业重叠的。因此,创意产业的提出作为人们对产业发展问题的一种透视性认识是有价值的,但如果将它作为一种指向性目标则还有许多含混之处。发展 “创意产业”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积淀和大量的专门人才,也不是任何城市和地方都适合用来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战略的。国内一些特大城市有条件去发展,不等于其他许多城市也应该去简单地效仿。
总之,我们需要的是各地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战略,而不是所有地区和城市去选择统一、雷同的产业发展战略。
不要轻易嫌弃“旧产业”
评论
编辑推荐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