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插足手机行业,依赖模块化武器打造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开放平台,使自己的Android系统大红大紫。在势如破竹的前行中,大多论调认为Android系统已经在与苹果IOS系统的竞争中取得了先机。
2011年5月,Google I/O开发者大会公布了Android系统所取得的一系列傲人成绩:目前为止,Android设备的激活数目已经超过了1亿台,目前每天有40万台设备被激活;全球有36个OEM厂家、215个运行商以及45万名开发者正在为Android服务;Andriod Market已经拥有20万个应用程序,累积45亿个应用程序被安装……
但与飘红的市场份额不同,Android的财务数据却羞于见人。市场调研机构Asymco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苹果iPhone在全球手机市场仅占有4.2%的份额,但其利润份额却高达。Android在哪里?在应用软件这个主要盈利渠道上,据市场调研机构IHS iSuppli公司的统计,2010年,苹果App Store的营收为17.82亿美元,占了全球移动商店营收的82.7%,而谷歌的安卓市场(Android Market)的营收仅为1.02亿美元,占全球移动应用商店的营收比例仅为4.7%。51%
更让Google尴尬的是,放到更广的市场内,即使在份额上Android似乎也占不到什么便宜。2011年6月,苹果召开了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宣布其基于iOS系统的设备出货量已经占到移动设备的44%,而Android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8%。这个移动设备的范围包括了iPhone、iPad和iPod Touches等设备,换句话说,Android的辉煌仅仅是在智能手机上。Google一直鼓吹个人电脑与手机的融合趋势,但苹果却率先在平板电脑这个战略性的“过渡产品”抢占了先机。Android在这个火爆的市场上几乎毫无作为,与iPad的市场份额差距至少在60%以上。
上期,我曾指出Google的开放式模块化战略是步抢夺市场的巧棋,并预言其因为技术上的厚度,并无产品被整体模仿之虞,但Android更大的敌人可能是同样采用模块化战略的可怕对手——苹果的IOS。两者一个全开放,一个半开放,一个是后起之秀,一个是老牌霸主,鹿死谁手,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场商战。
开放不是越多越好
Google作为市场的后入者,选择将自己打造为一个明确的模块,以开放的态度编制了了一张以自己为核心,包括终端制造商、通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和内容提供商等合作伙伴的庞大价值网。此举的确爆发了强大的力量,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但也产生了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尽管Android系统本身实现了模块化,但其伙伴普遍缺乏动机对自身的产品进行“模块化对接”。
主要的原因是成本问题。以芯片生产为例,按理说,芯片厂商都应调整生产线,使其硬件及其“汇编语言”(软硬件的桥梁)最大程度适应Android系统,发挥终端威力,但这也意味着Intel、ARM、三星等芯片供应商需要调整生产线,产生巨大的沉没成本。他们显然不愿如此,于是,这些厂商为Android手机提供的CPU芯片依然多达数十种。这使得终端制造商为了确保匹配只能配置高端芯片,造成了成本失控,而即使如此,因为缺乏校调,软硬件还是无法高效兼容,导致用户体验饱受诟病。据传,这些问题已让Google无法容忍,其规范CPU标准的强势行动已经写上日程,说到底,就是要让供应商进行“模块化对接”。
另外一个原因是同类模块供应商之间也有竞争。以终端制造商和运营商为例,就他们来说,Android只是工具,自己的盈利才是王道。许多使用Android系统的手机厂商都在系统内加入自己私有的内容(如UI界面)以突出产品个性,为赢得终端市场增加砝码。而运营商也加入了这场乱战,纷纷在定制机内植入客户端软件。换句话说,这些Google的合作伙伴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揣摩着用户的使用习惯,将Android原本标准的模块改动得千奇百怪。这种各自为政的乱战使得用户不得不花费时间学习各种Android手机界面的使用方式,还不得不忍受不能删除的客户端软件。
第二个问题是,Android的模块化本身也存在问题。Android系统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之间、各个版本之间形成了严重的平台分化,使得软件开发商不得不投入额外的研发成本使软件支持所有版本,已经大大影响了其开发热情。换句话说,Android系统作为一个模块,其外围的界面标准始终处于不断变动中,使得其他模块无法有效对接。正是因为注意到这点,Google I/O大会上,Google宣布将用代号为“冰淇淋三明治(Ice Cream Sandwich)”的新版本,整合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操作系统,把姜饼系统(Gingerbread)和三个月前刚刚转为平板电脑分离出的蜂巢系统(Honeycomb)合二为一。另外还有消息说,Google希望借助最新的Android兼容工具Fragment API解决平台分化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Android的全开放模式无法阻止劣质模块供应商的进入。以软件开发商为例,近期国外调研机构Distimo和Research2guidance发布的一项数据表明,Android Market上软件的下架率已达到32%,是App Store上16%下架率的两倍(我们还应考虑后者的软件数量超过前者10余万)。Google的全开放式模块策略使得Android Market上的软件迅速增加,但也使得其变成了“荒原”,大量缺乏审核的软件涌入市场,用户只能自己充当测试者。日前,关于Android Market存在恶意软件,甚至银行盗号木马的消息时有传出,不禁让人心有余悸。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终端制造商上,由于一些厂商利用Android平台推出的廉价甚至偷工减料的终端产品影响到了Android产品的口碑,Google甚至在本年3月暂停开放了Android 3.0的源代码(仅向有限客户开放)。
如此看来,Android表面的辉煌似乎暗藏危机。必须由一个价值网中的“舵手”来推动模块化,并管理模块化构架中的运行规则。否者,全开放的模块化构架反而会因为对接的高额成本而降低合作者的参与积极性,更会因为勉强对接而产生劣质的用户体验,甚至因为短视和恶意的供应商危害客户安全和自身口碑。合作者们“望而却步”,模块供应商们“拿钱跑路”,用户们“心灰意冷”,损失最大的还是Google。
这一点上,半开放的苹果可能更加明智,其充当“舵手”,串联了如液晶显示板生产商LG、组装代工商富士康、内存、芯片商三星等大批模块供应商,形成了一张细长的价值网(也许可以称为价值链)。在这个网络内,苹果直接生产iOS系统,向代工商订购统一定制的硬件终端(iPhone,iPad等),确保软硬件高效兼容,将软硬件整体打造成一个模块。在此基础上,其依赖这个统一平台,以高标准引入了大量的软件供应商,制造了极致的客户体验。而后,利用庞大的客户群,其更实现了对运营商的控制。整个过程中,苹果一直保持强势,几乎占据了网络利润的70%。
封闭绝非新竞争法宝
苹果的半开放策略几乎解决了Google全开放策略中的所有问题,这是否意味着苹果式的半开放模式才是模块化的终极选择?我给出的答案是——并非如此!上世纪70-90年代,苹果本来是PC市场上的王者,但正是因为觊觎价值链上的丰厚利润而采取了集成设计,导致其支持者纷纷转投IBM阵营,从此陷入低迷,仅仅依靠绘图细分市场艰难生存。惨痛教训尚且历历在目,封闭又怎么会是新竞争的法宝?
苹果的繁荣之下也是问题多多,而症结在于其管理层没有想通三个问题,也就错用了模块化的武器。
苹果第一个没有想通的问题是,自己是否真的无所不能?从产业发展的趋势上看,由卖硬件到卖软件、卖服务、卖体验都是不可逆的潮流。硬产品只是个介质,真正产生高额溢价的是介质里包含的知识。从邻近的PC行业发展历程来看,硬件“论斤卖”的时代似乎也即将来临了。苹果能将iOS系统做到近乎完美,但术业有专攻,他也不可能包办所有。美国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 Insider最近就撰文指出了苹果存在的三大软肋:云计算、社交网络和家庭娱乐设备。在这些领域,苹果以自己惯有的自负拒绝其他公司的合作,白白浪费了模块化提供的开放构架。现在的苹果尚能依赖硬产品的口碑雄霸市场,但硬产品能卖到几时?当寻求体验的用户在iPhone等产品上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选择转向Android等开放产品时,苹果极有可能陷入上世纪迷失的“轮回”。
苹果第二个没有想通的问题是,类似价值链的“细长价值网”是否能够适应高强度竞争?苹果在价值链每个环节选择少数合作者,这提高了模块对接效率,但也增加了价值链的风险。最近几年,其代工商富士康就频频传出员工跳楼、猝死及中毒等负面新闻,这对苹果的品牌形象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此外,更有媒体直指富士康是“血汗工厂”,工人待遇过低,富士康被迫加薪又将成本压力倒逼至苹果,据说后者只能被迫补贴。风险远非如此,作为苹果芯片供应商的三星,最近还因为平板电脑外观抄袭而被苹果起诉。而苹果首席运营官Cook在接受采访时还不得不声称:“三星是我们最有价值的组件供应商,我们预期关系会继续”。这不代表苹果没有议价能力,但至少代表苹果害怕失去三星带来的沉没成本。
事实上,模块化的武器方便了引入合作者,增加了价值链各环节的厚度,其重要意义就是在每个生产环节形成“背靠背”的淘汰赛。通过这种机制,“舵手”能在各环节甄选出最出色的供应商,并始终确保有追赶者虎视眈眈,这才能分散风险。
苹果第三个没有想通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价格能否抵御Android等的进攻?苹果雄霸高端市场,照传统的竞争模式,只要强化产品特色,稳守即可保障地盘不失,因为不同的细分市场是存在不同偏好的。但Android的开放化模块策略却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无数的终端厂商提供了无数的选择:高端的客户可以选择国外品牌的机皇,低端的客户可以选择本土市场的实惠产品。模块化的架构就像些积木,可以拼搭出各种形状,这提供了太多的产品选择,大肆掠夺了市场份额。苹果也许还可以淡定地宣称自己注重盈利而非份额,但不容回避的是,现在的手机已经远非移动通讯工具,而是移动网络工具。一旦Android庞大的用户网络形成,并且平台统一,用户自然可以从这张更大的网络上获得更大效用。而一旦这种网络效应爆发,Android就有极可能走入windows在电脑上的光荣之路,一统天下!
苹果的上述问题,也是Google的优势所在。从本质上讲,双方都是有得有失,但尽管如开篇所述Android当前在表现上稍处下风,我却仍要指出Android的开放化模块策略才是大势所趋!
Android是“自组织”,问题多多,但是个模式,生命力更加顽强。开放构架存在问题,但都可以解决,而且面对残酷的市场环境,开放构架往往最具柔性,能够甄选出强者,使强强联合,抵御风险。这里面,厂商可能死,但Android这类平台企业永远不会死,因为它提供的是模式!
iOS是“他组织”,较少犯错,但是种灵感,依赖于天才,比较脆弱。苹果的自负源于乔布斯的自负,天才有资格自负,但天才往往也在自负中遭遇滑铁卢!谁又能保证乔布斯对于市场的判断永远如此精准?更要命的是,乔布斯还有健康上的危机!难怪有人要问:乔布斯归隐后,苹果的未来在哪里?
不过,苹果似乎也意识到了问题。带病出席WWDC大会的乔布斯在开场白中简捷地勾勒了未来的方向:“如果硬件是大脑和产品的肌肉,那软件就是灵魂。我们将展示一些很棒的产品:OS X Lion、iOS5和一些有趣的云产品。”而另据消息,苹果最近也有意和硕和广达来充当富士康之外的第二家iPad制造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更加开放的态度。
另外我不得不说的是,Google也许是更能理解新竞争实质的,其“砸钱抢人”的策略也许更具远见。新竞争时代是网状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不是在于买卖双方的直接支付,而是在于一种交叉支付。换句话说,终端产品的客户并非利润的直接来源,相反,通过免费策略锁定终端客户,创造流量,再通过在流量中充当中介,雁过拔毛,或通过出卖流量获得利润才是高明的玩法!(这些内容下面几期会讲到)而这些,都是在Google计划中的。
传说中,潘多拉打开了众神送的盒子,释放出了人间的邪恶。这也许是苹果之类的厂商坚守半开放式模块化策略的理由,但不要忘了,潘多拉的盒子里还有一样东西——希望,而这也许就是Google们的未来吧!
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1年第8期,是为该刊撰写的“新竞争中的新玩法”系列专栏中“模块化三部曲”的第二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