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张喜凤


“愚”人张喜凤
                                 ———一位普通乡村妇女的大爱之路
文:郭市伟
1990年的特殊气质,在元旦刚过不久就散发了出来,而对于农家女张喜凤来说,被认为是一个百感交集的年份。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详尽叙述了邓小平南巡前一年,神州华夏浓浓的创业气息,即使多年后,回顾九十年代,至今许多往事仍让我们无法释怀。大格局中的时代跌宕,小布局中的个人得失,早已灰飞烟灭。在人类始祖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之源——河南泌阳县,农家女张喜凤的人生转折就发生在那年,当然许多关于她的故事也在悄然传颂。
    艰难创业
    1990年,因企业效益不好,年仅16岁的张喜凤,无奈离开工作过两年的河南泌阳县玉雕厂。1992年与同县农民王和平相知相爱。为养家糊口,夫妻俩向乡亲借款200元,在泌阳县小火车站为信阳、明港米商代销大米。为多揽生意。瞅着外地米商不来泌阳的空挡,张喜凤凌晨3点起床,骑自行车往返140多里,翻山越岭,趟过10多条河流,从邻县桐柏带回100多公斤大米销售。花红柳绿,风刮日晒。别人还在为生计发愁时,他们凭借勤劳和本分,靠每卖100斤大米的手续提成,1天能挣20块钱。    
张喜凤夫妇依仗良好的口碑,生意也越做越好。
为多赚些钱,有时,她起早乘泌阳发湖北枣阳的班车,一天收购糯米二千斤,第二天返回。为减少开支,时常张喜凤像男人一样和工人一起扛着米袋装车。夫妻二人节衣缩食,两年后有了一定的积蓄。她又有了新想法,利用冬季下午三四点米生意少的空隙,租车到本县郭集乡,进村入户收购红薯粉条,连夜销往信阳、明港集镇的商贩。然后,去信阳的罗山和潢川、安徽省叶集等地农户家收购大米,连夜拉回市场卖。当天下午三四点卖完后,再到郭集乡收粉条,然后去明港推销,销完买大米再运回。    
后来生意有了新起色,张喜凤和丈夫在泌阳县小火车站旁搭了两间塑料棚临时门面。1996年,张喜凤在原小火车站南边的十字路口盖起5间门面房,挂起“喜凤精米行”招牌。有了固定的门面房后,客户上门量大幅度提升。1998年,“全国东西部农贸会”在驻马店市的成功召开,极大丰富了驻马店地区农产品加工内涵。良好的市场形势和“喜凤精米行”口碑,为张喜凤引来了一担担买卖。
    举债诊治重病3名弃婴
    2006年3月的一天,张喜凤和嫂子去泌阳县人民医院给女儿看病。门诊楼大厅前围了一圈人,人群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婴儿啼哭声,出于好奇,就凑过去。初春的3月仍充满寒意,冰凉的水泥地上,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蜷缩在破旧的小包裹里,满脸是泥,眼睛无助地看着围观的人们,气若游丝。一个围观的男子用脚尖挑开被角,孩子臀部裸露出来,一个拳头大小,流着脓水的紫包散发出浓臭,围观人都掩鼻后退。这一幕,映入张喜凤眼帘,鼻子一酸,直掉眼泪。嫂子看出了她的心思,劝她抓紧给孩子看病,她硬把女儿塞给嫂子,而嫂子也知道她的倔脾气……母爱的本能促使张喜凤要搭救这个孩子。医生得知孩子是弃婴,好心奉劝后期势必面对一系列的抚养问题。诊断病情比张喜凤想象的严重,“先天性脊椎裂,病情十分危急,驻马店的医院根本无法治愈,耽误了最佳诊治时间,极可能留下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后遗症。孩子的无辜,本着对孩子的同情和生命的尊重,张喜凤不顾嫂子执意劝说,草草嘱咐嫂子给女儿做检查,自己先抱弃婴回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丈夫王和平非常气愤,暴跳如雷,“你在哪捡的,还放回哪里……”由于孩子病情已火烧眉毛,顾及太多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间。任凭家人如何反对,她决定“把尚在哺乳期中的亲生女儿交给母亲照看,自己带领孩子去治疗。”     
医生的话勾起张喜凤心底深处的牵挂:2年前,她曾和一个脊椎裂孤儿同住一间病房,每当夜深人静,张喜凤便瞒着医生和家人,将孩子抱到自己床上,擦洗、喂奶照顾一夜。第二天一早,又悄悄放回去。连着2个晚上,第3个晚上又去,听说这个孩子已经夭折,这一幕曾多次让张喜凤愧疚,如果孩子能及时治疗,或许就不会离去。
    当天下午,张喜凤直奔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结果依旧是“脊椎裂”。她深知如果治好孩子的病,对于本不富裕的家庭,殚精竭虑。如有意外,也会遭受不必要的麻烦。人来人往的医院大厅,天花板上的白炽灯光打在这个尚不知事的婴儿额头上,张喜凤陷入短暂的沉思。“亲生父母将其遗弃,或许有难言苦衷,期望有人能治好她的病。”想到此,张喜凤没给自己犹豫的机会,决定给孩子看病,为孩子取名“王安梦”。几年后,笔者在她的一个发黄的笔记本上,看着潦草记着这样一句话,“取叫王安梦,就是希望她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活下来,这是我的梦想。”朴素的言语,寄托了一位养母的殷殷期待。
   “对婴儿来说,母乳喂养有益于孩子恢复身体,她就狠下心,给亲生女儿断奶,把乳汁留给小安梦吃。”   
“那些日子,米店生意忙,家里又多个重病婴儿。忙得晕头转向,人也明显消瘦。丈夫见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花得所剩无几,犯嘀咕,可我很理解他的想法”。“现在孩子的病也好一些,我们的心意也算尽到,你就把她抱到大城市,送给条件好的人家”。“我一听急了,把她遗弃,她能活命吗?”那一夜我和丈夫发生了少有的激烈争吵。    
丈夫深知张喜凤脾气倔,只好无奈。历经3月,被疾病折磨的小安梦,病情并没有明显的好转。经张喜凤多方打听,得知西安有一家医院能治好小安梦的病。她喜出望外,可看病的高额费用又让她惊叹。一边看病急需用钱,而此时家里刚进的30顿大米,忙于销售,另一边是家里的红红火火生意不能耽搁。如果凑够钱,及时去医院治疗,小安梦或许还有希望;如果自己在家打理生意,不出半月,能净赚几千块。张喜凤无奈向丈夫摊牌,“钱没多少,以后可以挣,孩子有病耽误不起。”王和平看到爱人为小安梦而憔悴的双眼,加上这段与小安梦建立的感情,他点头同意。    
张喜凤捡拾婴儿,筹款为其治病的事,不久传遍了伏牛山脉脚下的泌阳城乡。
  2006年初秋的一个深夜,睡梦中的张喜凤隐约听到门外有婴儿的啼哭声。她穿衣下楼,发现门口有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孩。把孩子抱回家,包裹中留有一张纸条:“你心好,盼望你能救活她,我们全家人给你磕头了”。
  天刚蒙蒙亮,张喜凤抱着新捡的弃婴赶到医院。医生说:“这个孩子来医院检查过,身患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加哮喘,医院已给孩子家长下了3次病危通知书,县城的小医院是无能为力了,你还是尽快去其它大医院治疗吧……”回到家,张喜凤先开导家人“既然别人把孩子放到咱家门口,那是对咱的信任,即便再苦再难,我们也应该先给孩子治病,不能让孩子在咱们家门口夭折。”于是,张喜凤家里,又多了一个名叫王安雅的病儿。
  给孩子打针、吃药、输氧、输液这些事情,成了张喜凤生活中的主要内容。有时一月有20天在医院里度过。自家的两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捡来的弃婴,还有米行生意,把张喜凤忙得焦头烂额。
两年来,张喜凤辗转到西安、太原、郑州等各地医院,只要听说哪里能治好脊椎裂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医院,她就抱着孩子去。许多专家都记住了这个抱着孩子、背着大包的河南农村妇女。06年至2009年,张喜凤为给捡来的两个弃婴治病,不仅发完家里的积蓄,还欠债20余万。
    人怕“出名”,张喜凤义养病婴的行为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少“麻烦”。2008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有人又把一名婴儿悄悄地放在她家门口。毛毯里裹着一个几月的女婴,身上没穿衣服。孩子头上还沾满了血迹,由于天气寒冷,女婴身子缩成一团。她发现女婴的鼻子左侧塌陷,上嘴唇左边缺陷。面对这样一个先天残疾的婴儿,她再次没有给自己思考的犹豫,把孩子抱回家。后来,王和平给笔者说,“自己也逐渐理解妻子的做法,可一时也无法完全接受,可也不能默然同意。家中已收养两个弃婴了,又贷款给俩孩子治病,我都没说啥,可自家的两个孩子也得管啊。”也许张喜凤有自己想法,那是一定有的,否则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何来如此有力的勇气?作出接二连三的恢弘选择。她的朴素思考,“在小是个命,尽管身患唇腭裂,能治好,一定能治好的,我不忍心看着孩子这样子呀?每当听到这个孩子的啼哭,她就找个没人的地方,悄悄流泪”    
这时的张家已是家徒四壁,债台高筑,尽管家中有个营生的小米店,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除去一家老小吃饭、穿衣、治病,收入所剩无几。米行生意因无人照管,淡了许多。医生告诉她“抓紧治疗,如果再拖延,否则不堪设想。”“孩子的病3个月后就要动手术,一直到两岁左右,要动3次手术才能将嘴巴和鼻子修补完整。”想收养孩子的街坊邻居,听说她又捡了1个女婴,就特意来张家串门,可一见孩子是缺陷,都摇头离去,但这些都没让她灰心丧气。2006年著名艺人李亚鹏和王菲的孩子,因唇裂而取名为“李嫣”,李亚鹏夫妇为让和“李嫣”患有同样病症的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童年,他们联合许多知名艺人成立了“嫣然基金会”。张喜凤索性给自己的唇裂孩子起名王安嫣。这时家中有5个孩子,实在是无法顾及全部,她就把亲生的4岁大的儿子,交给托教学校。08年至今,张喜凤只有听说哪里能诊治好小安嫣的病,她不顾一切前去,先后去了长沙、郑州、青岛等几家大医院,药费发掉将近10万元。    
    功夫不负有爱心之人。如今,小安梦已经5岁多了,在张喜凤的悉心照料下,病已基本痊愈,显得活泼可爱。去年8月,彩超检查显示,小安雅的心脏病也基本好了。小安嫣的病症也得到良好控制。尽管很累,充满着孤单无助,而张喜凤从孩子们喃喃学语中和灿烂笑脸上,看到了满足,无尽的疲倦和劳累就会顿然消除。
    无偿助学
    “你像一段美妙的旋律,滋润着我们的日出日落”。这是张喜凤资助的3个孤儿大学生给她信中的一句话。    
很不幸,1997年家住驻马店泌阳县付庄乡李岗村老廖庄的廖海娜、廖海贺、廖海斌姊妹仨,父母双亡,兄妹靠当地政府和乡邻们的接济生活。张喜凤偶然得知这一情况,就坐卧不安。面对三个生活尚不能自理的孩子。张喜凤给他们买了新衣服,视为亲人,资助他们念书,逢年过节请他们到家中吃团圆饭。   
    穷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懂事早。老大海娜、老二海贺学习很刻苦,07年,姐妹俩以优异成绩分别被华中师范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可面对高昂的学费,姐妹俩有了退却,张喜凤知道后,耐心开导,东拼西借给她们凑到1万多的学费。送走了姐妹俩,张喜凤又把老三海斌送到泌阳二高上学。十几年里,张喜凤为廖家兄妹雪中送炭,不图任何回报地发费4万多元。                                                                                                                                                                                                                                                                                                                                                                                                                                                                                                                                                                                                                                                                                                                                                                                                                                                                                     
支援灾区
  08年,“汶川”地震,牵动着张喜凤的心。当她了解到灾区正急需食品,就连夜和丈夫开车到湖北拉了20000个新鲜的真空包装咸鸭蛋,又去邻县米厂购买5吨上等的大米,通过河南省红十字会捐给灾区。泌阳县百余辆出租车司机也自发排成长队,鸣笛为其将大米、咸鸭蛋送往省红十字会的车开路。的哥、的姐用最朴实的方式为张喜凤送行,为泌阳县城奉献一道神圣的场景。
    2010年,青海玉树强震,张喜凤又租了一辆大卡车,装载了90袋大米,60件杂粮,4000枚真空咸鸭蛋,运往省红十字会,想通过省红十字会捐到玉树地震灾区群众手中。达郑州后,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青海玉树道路远,天气又不好,物资运输较慢,不如捐钱省事,她对灾区同胞忧心如焚,当下决定,把这一车货物按批发价赶紧售出,把卖货物的钱2万多元钱全部捐献给了灾区。2010年3月,泌阳县马谷田镇铁矿发生透水事故,她主动送去了价值6000多元的矿泉水、苹果、咸鸭蛋、馒头等急需品,以实际行动支持救援工作。10年义养南阳唐河县少拜寺韩庄村宋广卿、宋广荣、宋广义3名孤寡老人。
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对她的所为不理解,张喜凤也饱受非议,“一个乡下人,自己尚不富裕,对外出手大方,图个啥?太傻了”。也有人认为张喜凤赚了大钱,否则做了那么多年大米生意,没赚着钱,你信吗?而在张喜凤家里,除了一台破旧的电视机,别无值钱的家具。她不在乎别人对她的诸多刺耳言论,她理解他们,但她是幸福的,对幸福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因为一个人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幸福了,才叫真幸福”。
    张喜凤坚持善行多年,默默无闻带领乡人脱贫致富,先后投入80多万元,可她从不讲回报。也没有被社会忘记,近几年,她先后获得“2008年度中国好人”、“河南省优秀母亲”、“ 感动驻马店十大人物”、河南省道德模范”和“河南省扶贫开发先进人物”等荣誉。      
有爱的人,才能拥有幸福。这是张喜凤对人生的理解,也是她的人生座右铭。她生活拮据,位卑无闻,但她心系国家,心想他人,以微薄之力报效社会。她虽缺少陈光标、曹德旺、王健林、余彭年等慈善家的大手笔,也无李连杰、李亚鹏等知名艺人的公益方式,但她的义举足以与其相提并论,张喜凤这个名字也会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并受到我们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