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诸庶民 考诸三王而不缪


 

  所以说,儒家提出的这一整套思想方法,要想在社会上推广,首先就要在我们自己身上行得通。不管是思想观念还是典章制度,如果你制订的东西在自己身上行不通,那也不可能很好地推广。这也是“君子之道,本诸身”的含义。
  
  君子之道除了“本诸身”以外,进一步还要“征诸庶民”,既经得住自己的检验,也能够经得起社会大众的检验,只有这样,这一套东西才能够推广开来。假如一样食物只有你自己觉得好吃,而别人都觉得不好吃,那说明这是你个人独特的偏好,对别人没有吸引力,所以不可能在社会上推广。咱们川菜为什么在世界上那么出名?不仅全中国有那么多的川菜馆子,世界各国也有很多川菜馆,普及的原因,就是不仅四川人自己觉得好吃,四川之外的人也都觉得味道好。像其它的菜系就未必能够这样普及,比如说藏餐,成都也有,可基本上也就是藏族人去吃,其他人吃了会很麻烦,且不说味道,就说酥油、糌粑的那个油腻劲儿,一般人看着就觉得吃不下去。所以,这种食品就是属于藏族人的,属于雪域高原这种苦寒之地的人,吃了能保持热量体能,可是在其它地方就没法推广。文化精神也是一个道理,就是要“征诸庶民”,才能顺利推广。
  
  再者,还要“考诸三王而不缪”。前面说的“本诸身”也好,“征诸庶民”也好,都是在现时性的这么一个平面上求证。但是,人文制度这一套东西,不仅要在现时的层面得到验证,还要从历史的层面来验证,所以,这里提出还要“考诸三王而不缪”。
  
  “三王”,指的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尧舜禹,三王时代是中国后世非常向往的太平盛世,是理想的时代。三王时代是公天下的,实行禅让制,社会很公平。如果我们把现代社会公认的这一套自由、民主的理念与那个时候相对照,就会发现二者一点也不矛盾,自由、民主的理念恰恰符合三王时代的政治理想。“考诸三王而不缪”,就说明儒家提出的这个君子之道,是经得起时间、历史考验的。
  
  我们现代人距离上古三王时代已经太遥远了,即使是孔夫子的时代,对上古三王时代的人文制度,了解得也不是很多。但是,中华文化的道统是没有断过的,从尧舜禹一直延续下来,一直保留着中华文明最核心的东西。只要你有历史的眼光,就能看到当今的时代,在历史长河中是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就能看到今天的领导人所提出的方针、政策,究竟是出于什么历史缘由。我们能够从时间的纵深处和空间的宽广度上来看问题,就会很深入、很全面,就不会像网上的很多愤青、或者像一些只知道照搬西方理念的人那样,对现实层面的问题有很多偏执的看法。这就是借古鉴今,通过对古代文化制度的了解,就能够了解和处理今天的社会问题,也能够把握将来的走向。所以,我们要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尚书》是孔子整理的古代经典,又称为《书经》,是儒家六经之一。六经大家都知道,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尚书》是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我们前面讲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出自于《尚书》,这四句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十六字道统心传。这个心传,并不是后来禅宗所讲的心灯、心法,那是指心性本体;而这里指的是“君子之道”的核心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庸之道。《中庸》系统地阐发了中华文化的道统心传,被称为孔门心法,后人所制定的制度礼法、文化策略等等,都不能违背这个道统。“考诸三王而不缪”,用什么标准来考核?就是用这个道统心传来考核。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