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货币市场利率的回落现实商业银行短线资金相对充裕,但“十一”长假前的“例行宽松”仍然让人们不敢相信“银根就此松弛”。与此同时,市场交易量持续萎缩。从8月份的数据看,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8.76万亿元,日均成交8158亿元,日均成交同比下降14.3%。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短线资金的余缺问题。短线资金的紧张,一定意味着中长期资金更紧;而短线资金不紧,并不意味着中长线资金宽裕。说白了,就是银行贷款过紧的问题。这个过紧当然不是指国有企业贷款紧张,而是指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有人会说,所有银行的贷款都开始向中小企业倾斜。是吗?不是。因为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价格。商业银行以什么样的利息率向中小企业投放贷款。实际上,现在民间信贷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已经形成“攀比式”恶性循环效应。银行认为:中小企业可以接受民间信贷的高利率,为什么不愿接受商业银行的高利率?民间信贷认为:银行利率这么高,我们当然应当更高。
因此,银行说不是我们不给,而是中小企业不要;民间借贷公司说,不是我们利率太高,而是银行并不比我们低。最后,民间借贷的风险越积越大,中小企业度日如年,商业银行坐视不理。谁倒霉?大家都倒霉。中小企业破产,民间信贷公司获得了吗?商业银行日子好过?而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会如何?
今天,银监会不断示警民间金融风险。现在又开始提示“人人贷”风险。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金融风险之所以快速积累,其根本原因就是“信贷紧缩过度”,而“信贷紧缩过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的错配。
逻辑关系十分明显。积极财政政策继续,使得大量信贷不得不去匹配政府项目;而信贷大幅收紧的前提下,银行除了确保政府项目,已经没有余力顾及中小企业贷款。于是,中小企业开始大规模从民间金融寻求出路,大幅推高了民间信贷价格。同时,也刺激了一大批实业资金转向民间金融。
现在,民营中小企业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谁都知道它会早晚会爆炸,但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更严重的是:除了“泡沫”破灭式的爆炸,没有其它的挽救手段。就是说:这个“不定时炸弹”非炸不可,没有拆弹手段。
原因一,政府不可能对民间金融提供担保;原因二,这个“泡沫”破灭的根源是中小企业破产,政府也不可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更严重的是,这个“泡沫”的破灭是不是会发生连锁反应?当然会。社会是一个整体,经济更是血脉相连。国际金融危机之下,中国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民间金融危机可能是局部的?那要看国际金融巨头怎么说,要看三大评级机构怎么说。你有了问题,有了公众恐慌的理由,说就能说死你。更何况,市场从来不乏做空的资金。
中国货币当局该清醒了,一场“中国式”的金融危机已经在酝酿当中了,已经走在高危的临界点上了。如果还不意识,还不能强令商业银行用“相对的低息贷款”迅速置换民间高息贷款,中小企业破产风潮将成为“中国式危机的突破口”。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已经错过了许多的时机,在关系中国经济命运的“小问题”上,切不可心存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