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了他雄伟的就业计划,规模达到4470亿美元。而本质上,这不过是借“就业”之名行QE之实。奥巴马在演讲时说,要让更多的人找到工作,要让有工作的人腰包更鼓。美国人的就业和收入真的可以同时提高吗?
“就业”当然不仅仅是美国政府的事儿,也被世界各国政府列为首要问题。而且,似乎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儿,也是民众的事儿,因此,悉尼数万人来个大罢工,抗议政府裁员和限制公务员薪水。
中国当然也关注就业。
“总体看,解决收入分配最重要的首先是初次分配,而初次分配的核心是扩大就业,建立好劳动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分配进一步改善。” 昨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闻发布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他倾向于从初次分配入手。
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收入分配改革应该强化再分配,主要原因是与再分配相比,初次分配涉及到的问题更为复杂,不仅是政府和劳、资三方,同时也涉及到就业、经济增长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有所改善,近年来,我国就业增长、劳动力流动都保持较快速度。因此,继续扩大就业,使得劳动者收入分配得到更好的改善。”蔡昉说。
收入的微薄和不公是有矛盾的两个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
低收入是有收入,而不是无收入,因此,低收入者已经是就业者,首先就是在业者,只不过是收入较低罢了。
因此,就业,要解决的是无收入者的无收入来源的问题。但是,就业只能使得就业人数增多,增加劳务提供者的内部竞争,从而摊低所有就业者的收入水平。因此,从就业入手解决的只能是劳动收入的分布平均问题,而不能解决低收入问题。
另一方面,从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原理来看,价格是相互交换的两种商品的供给速度之比。扩大就业,就是提高了劳动力的供给速度,自然也就降低了劳资交换当中劳动力与资本的比例,即降低了单位劳务的收入。
低收入的问题,本质上是贫富分化的问题,是收入比例的问题,而市场,只能改变收入比例,而不能增加总体的收入,也就是说,交换并不能使得以货币量表达的财富总量增加,只能改变分布形态,在总体收入不变的时候,改变分布状态的方向就是两极分化,而不是平均化。也就是说,市场是制造贫富不均的,而不可能是均贫富的。市场活动的目的,是把他人手中的货币集聚到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将之均散出去。均散财富的行为叫做“慈善”,定向的散财叫做“馈赠”,都不是“经济”。
无业者绝大多数都是劳动力市场的底层,即便是就业,也是低收入行业,所得收入都属于救命钱。但是,“救命”这个责任本来就不是市场应该承担的,而是属于政府的。现在政府企图让无业者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自救,显然是一种不作为和推脱责任的做法。
近些年,像中国这样的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在谈论如何从制造变成创造,政府也在此方面做出努力。但是,制造是靠体力的,创造是靠脑力的,从就业方面看,支持和稳定就业的恰恰是要被淘汰的制造,创造不是大多数人的事情,显然,鼓励普通民众都去从事高智力的创造活动是不切实际的。
另一方面,实际的情况是,那些长期从事创造、把制造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的、让制造国羡慕的发达国家,恰恰是目前就业形势最严重的国家。难道这根本不够作为前车之鉴?还是就业其实根本不是问题?如果我们努力地由制造变成了创造,我们是否早就设计好了避免走美国这种“高创新、高就业”的老路?美国的现状值得我们效仿吗?
奥巴马是演讲的天才,他极富激情地鼓动说:美国工人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弄脏自己的衣服!那么,衣服脏兮兮的工作算是制造还是创造?
之前美国的航天飞机已经停飞,导致一大批航天员从此失业。最近的一则新闻说,美国军方正在准备让一批无人机替代F35服役,这又该让一批飞行员赋闲了。美国何不恢复航天飞机、停止制造无人飞机,这岂不直接让失业率数据变得好看些?
就业难救低收入的命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