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压力测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商业银行日益融入全球金融市场,面对市场的诡秘多变,风险管理的作用日益凸现。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要求银行必须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更为有效地应对挑战。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改革中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银行不仅需要量化并监测其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必须使风险监控始终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因此要求银行除建立各种评级模型(如衡量信用风险的IRB 法和衡量市场风险的VAR 法)外,还应运用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来评估资产组合价值在遭受巨大冲击时的损失程度。
一、压力测试的定义
压力测试作为VAR 风险测度方法中的补充工具,一般而言,是用来衡量风险资产组合价值潜在的最大损失的方法,从而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决策者们提供有益的参考。IOSCO1995)指出:压力测试是假设市场在最不利的情形(如利率突然急升或股市突然重挫)时,分析对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IOSCO1999)则更具体指出,压力测试是将资产组合所面临之极端的方法可能发生风险加以认定并量化。
从以上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压力测试的重点在于分析市场产生压力情景时,对于资产组合产生损失的最大承受能力,亦即将极端风险进行量化的过程。
不同的机构对压力测试的具体定义有所不同: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BCGFS)(2000)将压力测试定义为金融机构衡量潜在但可能(plausible)发生异常(exceptional)损失的模型。中国台湾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三十三号定义压力测试为:透过情景设定或历史信息,根据可能之风险因子变动情形,重新评估金融商品或投资组合之价值,以作为判断企业蒙受不利影响时,能否承受风险因子变动之参考。我国银监会将压力测试定义为:所谓压力测试是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主观想象的)极端市场情况下,如假设利率骤升100个基本点,某一货币突然贬值30%,股价暴跌20%等异常的市场变化,然后测试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
压力测试是情景分析的一种,决定了其本质就是用户确定各种压力情景,利用确定的价值评估模型计算出在确定的压力情景下资产组合所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压力测试可以用来测量某一类风险造成的损失,比如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也可以衡量多种风险造成的整体损失。
鉴于压力测试的这种功能,西方各国银行广泛采用压力测试来衡量市场可能发生的突变情况,从而及早通过资产配置、交易额度设置以及资产利率期限结构调整,来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二、压力测试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者在压力测试的过程中,需要在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因为情景表达得越清楚客观,内容可能会越复杂和难以理解。其所使用的情景在周期性的压力测试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机构的风险暴露就不断地被跟踪记录。
日常的压力测试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如利率、汇率等)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如10%的下跌或50 个基点的上涨情况下银行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这种日常的压力测试仅需指定风险参数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即时的测试,这与情景测试不同。日常压力测试因其快速简单的特点而被广泛运用于交易前台和业务部门层面,一些机构风险管理者也用它来计算市场环境变化对机构冲击的最初近似值。
大多数压力测试至少一个月测试一次,而系统的情景测试一般是三个月一次甚至更长。较低的频率反映了情景构造更加复杂的特点,而且其修改频率也相对较高,一般每6 12 个月就要修改一次。周期性压力测试结果所构成的时间序列是提供给机构管理层风险信息的关键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揭示了机构风险头寸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它能够帮助确定机构主要风险头寸的性质变化。
无论如何,压力测试的使用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商业银行频繁应用于日常风险管理的压力测试包括:市场风险的压力测试、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以及操作风险的压力测试。
(一)市场风险的压力测试
这种压力测试的主要问题是所包含的风险因素以及能把它们组合起来的大量不同的方式。对市场风险的系统压力测试应当包含以下元素:非线性价格函数(gamma 风险);不对称性;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的资产类型组合进行共同的或是单独的压力测试;适当幅度的波动。
当涉及系统压力测试的框架时,必须考虑这样的关系。系统压力测试的框架应当包括:对风险大的市场进行单独的压力测试;对地域性集团或者经济区域,比如远东、欧元区和与美国经济相联国家集合等进行压力测试;对整个资产组合,也就是银行在全部市场和特定场所的总风险进行压力测试。
同时考虑应该使用多大的价格冲击,风险管理者必须决定自身所能承受的冲击,也就是要解决多大的利率波动值才能为银行所承受,而不至于破产。
(二)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
实际上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中,信用风险在很多情况下是最大的风险因素,因此银行对于信用风险进行压力测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方法,往往结合了市场风险,综合考虑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抵押情况、违约与否等因素。具体包括:信用评级大幅下降;抵押资产贬值;交易方违约。
如果将假定交易方违约作为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情景,从而计算出将要发生的损失。在违约且抵押协议是可实施的情况下,发生最坏情况损失的情景是发现抵押协议不能实施。同样这种境况也发生在金融危机时,抵押协议的实施难以得到保障,最终无法履行。尽管信用风险模型中违约概率或期望的挽回率是很重要的统计量,但是在压力测试的框架下,管理者考虑的是极端情况下的损失,并不需要涉及该统计量。也就是说对在真正发生违约的情况下风险的量化是没有帮助的。挽回率是指可能期望收回款项的平均值,不包括延期偿还。在违约的情况下,小于所持有的任何可实施的抵押品,总损失被注销,不考虑期望挽回率。
(三)操作风险的压力测试
相对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而言,操作性风险不仅风险的含义不同,风险管理的方法也不一样。对于前两者,银行可以借助组合的多样化效果来降低整体风险,改善奉献回报分布;而对于操作性风险,多样化不仅不能降低整体风险,反而会放大整体风险,因为银行的业务越复杂,操作的环节就越多,难度也越大,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换句话说,银行无法借助于多样化来规避操作性风险,而只能求助于提高管理质量来降低风险损失。
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经营的各个环节,具有不集中、难以控制等特点,因此,操作性风险管理不可能由一个部门独立完成,往往涉及了许多环节和部门,包括质量管理与金融风险管理和保险、审计、营运管理及应急方案的制定等许多方面,是一个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针对操作风险的压力测试,实施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一些,需要各部门协同完成。操作风险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压力测试具有不同于其他风险的测试方法。管理者主要运用历史情景法分析以往出现过的操作失误,定期检查,检验当出现这些操作失误时,银行会面临什么样的损失,从而了解银行抗操作风险的能力。
三、使用压力测试技术的建议
1.我国金融机构需要完善其压力测试体系。为了更好地面对金融全球化挑战,一方面,吸取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另一方面,在我国监管当局的指导下大力加强压力测试模型建设。通过借鉴、学习国外先进成果,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风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模式,构建适合每个银行自身风险特性的压力事件冲击下的风险因素框架,并对周期性测试结果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2.研究、建立、完善相关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在压力测试中,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尤为关键,因为它是间接连接情景因素与目标风险变量(即最终考察的风险变量)的最好桥梁。若没有它的存在,只能选用与目标风险变量有直接关系的情景因素,这势必会降低压力测试应用的广泛性及预警的全面性。但由于我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大国,其国民经济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因而模型的建立和完善有很大的难度,目前,我国所建立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中,包含的变量较少、规模小,且预测精度低,因此,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实践中效果较差。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更要加强对现阶段、能较好应用于实践中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进行深入研究。
3.加强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数据缺失一方面影响模型的建立,另一方面有碍于已有压力测试模型的充分利用。因此,要想有效地利用压力测试这个风险管理工具,就必须注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另外,金融机构还应大力增加本国的征信公司、评级机构的数据供给,以便收集更多的关键数据。
4.推动银行对单笔大额资产进行压力测试。这点建议主要针对的目标,是银行单笔大额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同时,为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防止银行不能准确评估贷款人的未来的还款能力,建议银行在审查大额贷款人的申请文件时,除审查相关的财务报表外,还应对贷款人可能会出现的违约情景进行分析,加入可能会影响贷款人还款能力风险因子,以达到对该笔大额贷款风险的全面分析。从而进一步细化风险防范。
5.加大IT 技术等资源的投入。机构整体范围的压力测试相关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中央数据处理系统,并同时注重IT技术和技术人才等一系列资源的大量投入,改革组织结构,提高组织效率。这样才能实现快速精确的压力测试结果。从各业务部门收集压力测试的信息,并将测试结果运用于机构整体范围的风险控制,从而推动组织结构和组织效率得以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