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品牌危机应该未雨绸缪(1)


  一个品牌的成长壮大或许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勤努力,但是一个品牌的倒塌也许仅在一瞬间,可能仅仅因为一个小环节、一次危机没有处理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名言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认为企业不会发生危机本身就是企业最大的危机,因此,企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

  华为总裁任正非曾在《华为的冬天》里警告员工:“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海的……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来到的……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美国《危机管理》一书作者菲克曾对《财富》杂志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高官进行过一次有关企业危机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陷入危机的平均时间为8周半,没有预警计划的企业比有预警计划的企业长2.5倍。可见,企业防患于未然会大大减轻危机所带来的损害程度。

  危机处理毕竟是亡羊补牢,工作做得再好,不如没有危机。面对四伏的危机,我们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呢?

  一、善于学习

  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从宏观到微观,全面了解中国市场的显规则和潜规则,才能辨析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危机,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一,要用心了解中国的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对宏观环境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埋下危机的隐患。

  第二,要学习掌握中国的行业标准。只有对行业标准严格地执行,才能使本企业的产品顺利通过质量检查,从而避免出现类似达能、依云“细菌门”式的危机发生。

  第三,要洞察消费者的心理。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洞察,能使企业少犯错误,减少危机的发生。例如,石狮子向丰田霸道汽车致敬、立邦漆滑倒中国龙等洋广告也是因为它们曲解、亵渎了狮子、龙这些凝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结果激怒了广大消费者,最终不得不狼狈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