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欧债危机根本出路不在货币,而在财政改革


  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导致部分欧美银行的交易收入和投资银行收入面临威胁。迄今为止,多数主要欧美金融机构陆续宣布了裁员、或抛售资产的计划。

  记者:希腊债务危机日益升级,其资金储备或将在10月耗尽。你对希腊新近提出的紧缩措施如何看,希腊是否会出现政府破产,是否会退出欧元区?其影响会是怎样?

  赵庆明:当前还看不出希腊政府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当然我也不认为希腊政府会破产。现代民主国家还未曾有破产的先例,即使伊拉克和叙利亚出现了政权更迭,新政府也都承认之前的合约和债务而不会赖账。还有,公司一旦破产清算后,只要将剩余财产分配完了,就不会再产生收入,而国家不是这样,它即使破产了,实际上也无法清算,因为它未来仍然会有持续的收入,仍然是能偿还债务的。所以,我并不相信希腊会破产,同时,我也不认为它会退出欧元区。一旦退出欧元,重新发行自己国家的货币,这种货币不要说国际投资者不会信赖和持有,本国居民都不会信赖和持有,问题会变的更遭。在一定程度上看,共同货币具有不可逆性,尤其在成员国遭受经济困难时。还有一点,造成希腊以及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出现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货币出现了问题,而是它们在财政收支方面出现了根本的结构性失衡,即高福利造成的财政支付长期低于财政收入。当然不可否认,如果它一直有自己独立的货币,在遇到财政危机时确实会多一个解决的工具。

  记者:市场对于欧债危机蔓延的担忧日益上升,有观点认为危机会从希腊、西班牙等外围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你的观点是什么?其蔓延路径或趋势是什么?

  赵庆明:目前看,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的政府债务率不高,尤其是德国,因此,它们当前并没有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我觉得危机主要会在高债务国家之间蔓延,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好,象法国兴业银行等持有危机或潜在危机国家国债较多的金融机构会陷入困境中,从而需要本国政府出面救助,这样也就将外围国家的危机带入到了核心国家,这也是当前德、法两国欲罢不能的原因之一。

  记者:8月以来,市场对于欧洲银行业的生存前景担忧上升。欧洲主要银行对主权债务危机较为严重的欧洲国家的风险敞口如何?而随着穆迪下调法国主要银行业的评级、欧洲银行的裁员和抛售资产等举措,市场对于欧洲银行违约风险的担忧也在大幅攀升,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欧银行跟进裁员或抛售资产?

  赵庆明:由于信息不公开,欧洲主要银行到底持有多少希腊等债务危机较为严重国家的国债,它们并未公布详情,外界也就无从了解,主要是猜测和传言。如果欧元区部分高债务国家的债务危机不能很好的解决,就如部分人担心的那样会出现政府破产,那么必然有更多的国家出现更严重的债务危机,与此同时,也必然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卷入其中。欧洲部分知名金融机构出售资产和减员,部分原因是在过去经济情况好时,业务量大,所以当时就招录了大量人员,金融危机后投资银行业务大量萎缩,利润大幅下滑,既不需要这么多人也无力再养这么多人,于是必然裁员。这种现象在过去经济起起伏伏时也常见到。

  记者:欧洲央行未来是否会采取削减利率的政策,或进一步采取有关控制主权收益率的努力?欧元区国家在统一财政政策方面会有何突破?为防止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和恶化,欧元区国家还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

  赵庆明:我个人感觉欧洲中央银行不大可能通过减息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危机国家,当然目前经济复苏势头减弱以及未来充满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尽管仍然存在物价上涨压力,欧央行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也不大可能加息。1991年12月,当时的欧共体12个成员国达成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迎接统一货币就在财政方面提出了标准,只有达标的国家才被允许加入欧元。事实上,欧元诞生后,一些国家勉强达标(例如意大利和希腊)而加入后,并未再坚持原有的财政纪律,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后,欧元区国家原来统一的财政纪律更是进一步放松,也就为今天的危机埋下了祸患。因此,我预测今后欧元区国家在统一财政政策应该会进一步加强,而不是放松。欧元区国家为了防止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和恶化,当然可以采取一些诸如注入流动性、由德国等大国家提供担保等临时性措施度过难关,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建立长效机制,必须改革长期入不敷出的财政局面,大幅度降低社会福利,提高全社会的劳动参与率。

  记者:欧洲的债务危机对中国来说意味着多大的风险?中国政府何以应对?

  赵庆明: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应该从多方面来观察和总结。我国外汇储备中大约有30%的欧元资产,大约为1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危机国家的国债,另外,当前意大利等危机国家也迫切需要中国进一步增持它们的国债,因此,从保证资产安全的角度,中国也无法袖手旁观,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危机的解决。至于启示,就是不能忽视政府过度负债的后果。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已经是过度负债,欧债危机不能不加以借鉴。此外,尽管我国中央政府名义债务率并不多,但是隐形负债却始终被各界所担忧,并且隐形负债的规模到底有多少各有说词。我个人认为,我国应借机对于政府负债进行全面系统的摸排,将隐形负债显性化,在此基础上,用法律的形式固定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债务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