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经济政治博弈


  中国21世纪前10年迅速崛起,尤其是2008-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中国的相对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比危机前预计的提前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有可能比危机前预计的,提前18年在2020年赶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全方位的追赶,促使西方人开始认真考虑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对他们的威胁和挑战。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崛起给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商界的领袖,大都是这样认为的。

  2010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2001-2010年的10年间,用现行价格计算,中国的GDP总量从1.3万亿美元增长到6.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从4.2%提高到9.2%。外汇储备高达3.2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

  西方人认为中国经济奇迹归功于三大要素: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节约;教育和科技的大力发展。

  到了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是20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包括汽车、钢铁、水泥、煤炭、布、电力和粮食。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对科技的投入逐年提高。2010年,R&D投入占GDP的1.75%,比10年前提高了0.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7%增长到25%。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其总体经济地位正在逼近美国和欧盟(表一)。

  当然,按人均GDP计算,中国只有4500美元,必须再过10年的快速增长才能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目前,中国人均GDP是西方国家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是美国的十分之一。



  金融危机是中国快速崛起的催化剂

  欧、美、日对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迅速崛起反映迟钝,造成本国严重的贸易和财政长期处于不平衡和逆差状态,这是本次经济危机的主要根源。

  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欧美的贸易顺差日益增加,加快了西方国家的去工业化速度。

  除了德国,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没有及时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说,美国成功的逃过了日本在20世纪后期的追赶,是因为美国找到了IT产业作为其新的增长点的话,哪么,本世纪中、印和其它国家的崛起,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却还没有找到它们能够逃过新兴国家追赶的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产业,医药和生物,等等,都还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

  新的产业没有出现,传统的产业却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贸易逆差,以及由贸易逆差所带来的财政赤字,就成为了必然。

  不仅贸易逆差增加,欧美等国采取宽松的财政和税收制度,加剧了国家债务的不断提高。加上名目繁多的金融创新,西方的金融泡沫和地产泡沫同时被吹大。

  由于西方的泡沫不可能由新兴工业化国家长期支撑着,最终只能通过危机的形式迫使西方改变它们的发展和消费模式。

  从发展角度,西方将不得不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降低对金融工具的依存度,积极削减贸易逆差。从消费观念上看,西方可能必须提高消费成本,包括增加税收,减少福利,等等措施。

  不管西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自己进行改造和转型,中国和其它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地位将不断提高,最终,达成新的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平衡。

  大多数西方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准备如何应对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和其它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挑战。

  西方对中国的正面看法

  了解中国的西方人,比中国人看中国还要正面和积极得多。

  西方人看到的是中国总体实力的不断提高,做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成为世界的最大经济增长极。

  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它从拉丁美洲、非洲、俄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原材料和能源,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进口中间零部件,再把这些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工、制造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所需要的最终消费品,从而,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过去,美国如果感冒,世界必然生病。现在,中国如果头痛,世界必然感冒。

  当下,美国和欧盟国家,再也承受不了高消费的压力。因此,它们希望中国自己能够通过提高人民币的价值来推动国内的消费,减少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

  但是,靠人民币升值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的问题是,欧美国家内部的结构调整。一方面,提高对中国的出口能力。另一方面,抑制本国的消费能力。

  这样一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必然减缓。其结果,中国的相对地位还会继续上升。因此,西方人已经、也必须做好准备,以便和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共同发展。

  大部分西方人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它们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威胁。因为,中国的崛起,使世界这块蛋糕变大了,商业的机会增加了。

  另外,西方人也看到了中国体制好的一面。集权,有利资源的有效利用。集权,有利于国家战略快速和有效的实施。集权,有利于国际谈判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

  在经济方面,中国的最大优势就是它的市场和增长潜力。例如,规模经济使许多先进技术的推广边际成本大大降低,使许多不能在人口少的国家应用的技术,如高铁和集装箱,在中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增长点。

   中国的后发者优势,说明它可以进口、模仿和利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如地铁、高铁、高速公路、现代通信,使其可以用很短的时间,迅速超越老牌的工业化国家。

  中国人吃苦耐劳,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和福利相对低下,使中国有强大的单位成本优势。

  中国人重视教育,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也是中国成功的必要条件。

  西方对中国的消极看法

  由于集权,中国容易腐败。腐败,是一切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腐败,是两极分化,社会不公,劳资矛盾的根源。

  环境污染,人口老化,社会福利低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内生增长的三大障碍。如果中国不改变体制,不改变生态环境,不改变收入分配,不控制腐败,中国不仅存在潜在的经济危机,还有可能存在潜在的社会和政治危机。

  中国的崛起,是对西方垄断地位的严重挑战。金砖国家,使世界的政治和外交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人不希望中国可以跟它们较劲,特别是对它们的国际政治地位的威胁。

  不过,西方人也很清楚,中国的崛起是不以它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它们非常清楚,应对中国,必须做好两种准备:中国崛起将怎么办?中国产生危机又将怎么样?

  中国经济的增长,必将削弱西方国家的世界政治和军事地位,尤其是他们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因此,在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美国必须打好两张牌:一是台湾牌,二是东盟牌。欧美并不希望一个不太平的东南亚局势,但也不希望中国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西方人的政治立场是明显的,中国崛起,可以影响世界,影响东南亚局势,但不能控制东南亚,甚至控制世界。中国可以和台湾有密切的经济往来,但不能从军事和政治上控制台湾。

  中国未来的对策

  基于欧、美、日的态度如此,中国怎办?那就是中国的问题了。

  从中国的长远利益考虑,先发展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从出口导向型向内生增长型转变。转变工业模式,从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转变分配结构,从收入两极分化型向收入趋同型转变。转变资本结构,从官僚资本型向民营资本型转变。转变政府行为,从腐败寻租型向清廉亲民型转变。转变社会结构,从去中产化向中产化转变,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中国有必要加强自身的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系统改革。在军事方面,中国必须保持和发展强大的军队,才能保护其日益壮大的经济,及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