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农产品也成为奢侈品
昨天人民日报刊登文章:《仅仅收紧银根不足以抑制物价上涨》,这是一篇学者论学问。核心的意思是:“一旦物价上涨过快,人们就会想到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收紧银根。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治理通货膨胀不能局限于收紧银根,而应着力解决更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物价上涨,有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但更为根本的是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农业成了经济发展中的短板。物价上涨是‘看不见的手’对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反应。”
文章是从经济学角度解析:“在农业技术条件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财富‘之父’、‘之母’都流失了,农产品的供给不减少、价格不上涨才怪呢!当更多的货币追求更少的产品的时候,价格必然上涨。最后,比较利益的驱使。一旦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明显高于种地,就没有人再愿意种地了。这也使得种地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
供应不足是决定市场价格的,这无可置疑。但我希望这位作者能够到市场转一转,也到农村里去看一看。如果是大量资本在这个时候流进农业领域以各种名目流转农民土地,包括出租的形式。然后再建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名目繁多的生产方式,而后将这些产品以天价推向市场使得农业产品的价格贵族化,成为另类奢侈品,这时候农产品的总供给必然大幅减少,农产品价格迅速上涨的是必然的。
前几天有朋友给我送来1公斤有机大米,据说每公斤60元。大米质量不错,与6元一公斤的东北大米质量相当,价格却却是东北大米的十倍。而本地市场也出现近百元1斤的猪肉,以及价格不菲的水果产品都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的背后就是因为大量资本流入农村。资本在农产品的生产寻求高利润。由于现在的食品安全不断出现问题,而政府的监管从标准到实际覆盖都不能落到实处,应运而生的就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认证,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农业产品的奢侈化,贵族化,并不断引发农业产品的价格上扬。
作为农业产品国家有标准,这是最低要求,政府的责任就是监管好,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而食品安全一直令人担忧,这时候推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认证却是资本寻求最大利润的好机会,却对国内食品供给帮了倒忙。因为政府监管的只是最低的,而且对人民生命安全有保障的标准,不适宜的推出过高标准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就是一个灾难,标准提高一点点,成本增加就是一大块,销售价格上涨就会更多,这样国内民生难保。
譬如,有机农业,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如果不使用化肥,粮食生产满足国内需求的95%的局面肯定破产,这时候就需要大举在国际市场采购粮食,必定破坏全世界的粮食价格的稳定,世界粮价的飞快上对中国更不利。
资本的本质就是获取利益的最大化,现在资本大量流入农村就是为了获取暴利。
笔者观察某地的一些现代农业项目,这个项目是由开发商搞的,剥开包装,其有机农业生产却是为了还建立一个私人会所,产品实行会员制供给,再进一步发展之后,开发商的意图是在已经圈定区域要建立豪华别墅,整个项目还是一个以开发豪华别墅为目标的。
这种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名目繁多的生产方式的支持者又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领导还洋洋得意,准备把这个当为政绩,实际上是误国害民的劣迹。
须强调的是政府监管的就是现在的农业产品国家标准,也许这个标准并不完善,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食品安全是前提,并结合环境的综合治理。政府决不能把更高的标准推向市场,更不能容忍资本流入农村租用土地,搞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名目繁多的生产方式进行投机,这种投机必定会搞乱整个食品的供给市场。
如果不引起重视,农产品成为一种奢侈品也就为时不远了。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