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书店:等死不如行动


  民营书店,再次站到聚光灯下,等待着市场的选择。第三极书局的关张还记忆犹新,现在拥有674家书店的全美第二大连锁书店Borders开始关闭旗下的399家店面,仿佛都在诉说民营实体书店大势已去。

  诚然,在民营书店的扶持方面,政府尤其是主管部门应该有更多的作为。但是,作为民营书店的经营者,在不能左右大环境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实现自身的突围呢?

  在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前,首先需要明确:民营实体书店到底有无存在的必要?有人认为电子商务非常方便了,实体书店存在与否并不重要。但是记者也发现: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书店经营者,他们都认为实体书店有一种网购无法替代的作用,即能够以书会友,享受到那种淘书的乐趣与氛围。

  然而,对于不得不提的价格战,永远都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景。与网购平台相比,单体的民营书店的进书成本都比网店高,正面碰撞肯定是没法打的,只能在特色经营上下足工夫。比如,台湾图书零售连锁商“诚品”的做法就值得借鉴。他们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先由品牌奠定成功基础,然后再带动商场、书店与零售的“复合式经营”,使书店不只卖书,而是成为包罗书店、家具、画廊、花店、瓷器、珠宝、餐厅的复合型组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雨枫书馆首创了我国会员制女性书店,把书店打造成一个平台,聚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女性读者。与其说,雨枫书馆是在卖书,不如说是在经营一个俱乐部,销售图书的收入目前已经占其总收入的三成左右。

  当然,很多爱书人会认为,书店与其这样三心二意,何苦要经营书店呢?在他们看来,书店应该单纯一些,更应该是一个书店而不是杂货铺。比如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就认为,书店在卖书这件事上做深做透没有,如果没有做好就轻言放弃,那是店主的问题,而并不是书店模式的事。因此在做功课方面,以读者为中心帮助他们选取有价值的读物应该是民营书店生存的基本功课,这门功课首先得做好。

  与其抱怨外部环境,不如先行动起来,进行积极的自我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