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了吗?你为什么不幸福呢?


 你幸福了吗?你为什么不幸福呢?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幸福了吗?如何幸福?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追问。一般认为,幸福是个人在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从根本上说,个人是幸福的主体,幸福应当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也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人类发展的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争取幸福的发展史。正如保尔·霍尔巴赫(Paul Holbach)在《自然的体系》(System of Nature1770)所言,“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不过以怎样能获得我们的本性所不断努力追求的幸福为对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大概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能象追求幸福那样燃起人们的热情。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类个体具有的天赋权力。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和荣光。

 财富和收入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早在公元前67世纪,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在与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谈话时就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许多有钱的人并不幸福,而许多只有中等财产的人却是幸福的”。亚里士多德也赞同梭伦的观点,在他看来,幸福这种合乎德性的活动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但尽管幸福也需要外在的东西,我们不应当认为幸福需要很多或大量的东西……只要有中等的财产就可以做合乎德性的事”。从梭伦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在对个人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考察中,我们理应得到的是一条倒“U ”型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收入特别低的人和收入特别高的人,幸福感水平都相对较低,而那些拥有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幸福感最高。这一假定与我国传统的“中庸”思维也十分耦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维定势很容易令特定人群满足,因而中等收入者更容易获得某种幸福感便在情理之中。

近几年来,幸福成为了世界的热门话题。中国人现在也要面临如何幸福的大问题了。在经济学上,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是一个分界点,在这个点之前,国民幸福感会随着GDP的增长而递增。我国过去30年的经济腾飞,确实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幸福体验。但随着临界点的到来,幸福感不再跟随GDP的增长而同比例增长,甚至会带来幸福感的下降,转变为抛物线(即倒“U ”型的曲线)。

财富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与选择的问题,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国家,以至于全人类都要思考和选择的头号大问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其幸福生活的基础条件。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成员贫穷而又悲惨,这个社会就谈不上繁荣幸福。没有必要的经济收入和财产,幸福生活就无从谈起。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要使人民群众过上一种富足的生活,就要大力发展经济,就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善民生。这与政府的发展战略直接相关,在中国尤其如此。那么,国家认为发展了,老百姓一定幸福;企业认为,有效益了,一定幸福;老百姓认为,挣了钱一定幸福。这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改革之初,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老百姓温饱问题没解决,把发展作为硬道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把占有财富作为唯一的价值目标,这个社会将是什么样呢?那就是我说的人与自然矛盾恶化,人与人关系恶化,人与自我关系恶化。

 这些年我们注意到一个“困惑”: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也一定会越来越高,但这个国家的居民并未相应地变得越来越快乐。与此同时,如果我们去做横向比较的话,也并不是说收入水平高的国家的居民就一定更快乐。我们对财富与幸福感关系的实证考察显示,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同步增长,也不存在居民幸福感水平随着地区富裕程度的提高而提升的趋势。这不能不促使我们对传统经济学的这一假定进行反思。财富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幸福。当一个社会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没有社会、文化、精神等领域的相应跟进,民众普遍的幸福感提升也不会预期而至。从社会满足民众需求的角度看,马斯洛(A. H. Maslow)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较好地做出解释;但仅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则无疑忽略了社会精神供给和个体的自主满足及自我调整对于幸福感获得的作用。

同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在感叹:为什么我不幸福?或者,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为什么我的幸福感越来越低?当初那种筚路蓝缕,餐风露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快乐是什么时候遗失了?智者曾说: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很多人经常紧锁眉头,茕茕如白兔,东走西顾,早生华发,那么到底谁偷窃了他们的幸福感?有一句话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性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所以这些人肯定不是很幸福,赚到钱,但并没有赚到幸福。一个国际研究调查组织对25个发达国家的国民进行的一项“你是否每天愉快”的抽样调查表明,60%以上的人已经做不到每天都有愉快的感觉了,其中20%的人明确表示“我每天都不愉快”,还有人强调说:“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愉快,我就是不愉快。”一些社会精英将他们自己的生活改编成如下歌词:“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应酬最多的人是我,休息最少的人是我;吃饭最少的人是我,喝酒最多的人是我;吃得最好的人是我,缺乏营养的人是我;跑路最多的人是我,运动最少的人是我;陪笑最多的人是我,快乐最少的人是我;住店最多的人是我,回家最少的人是我;朋友最多的人是我,心灵孤独的人是我;看似潇洒的人是我,麻烦最多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我们从这改编的歌词中可以深层次地了解发现,他们存在着诸多的困惑。财富并不意味着幸福。在很多时候,财富越多似乎越容易失去幸福。道理浅显易见。他们在掌握巨大财富的同时,身上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时候他们都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别人的人生评判:成功是必须的,失败是可耻的;奋斗是必须的,退后是无能的;慷慨是必须的,慈善是作秀的……在种种“有色眼镜”的透视下,要有个阳光而幸福的心态,似乎比较困难。

 当前,不知不觉间,一种全民焦虑的氤氲开始蔓延,从城市发酵生长,伴随着城乡劳工交流而向乡村扩散,很多人开始逃遁寻找新生活,也有很多人硬扛着,在社会大机器流水线上支撑。自感不幸福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个人都处于不安全感、无归属感的忐忑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开始让众人感觉不幸福呢?为什么现在许多人拥有更多的物质和财富,幸福感却在下降?找不到幸福的原因在哪里呢?总体来看,笔者认为人们幸福感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老爱攀比。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由于每个人的资源、条件、禀赋、机遇不同,再加上社会的不公平,在物的占有上是无法攀比的。攀比的结果一定不幸福。攀比心理导致不满足及幸福感落差。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在现实中,有的为得不到的失落而不满、而自卑,有的为得到的竞争而心绞、而疲惫,有的为得到的瞬间而亢奋、而狂躁,有的为得到的过后而空虚、而自大。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2)唯钱是上。现在全社会都认为,一个人是否成功,唯一的标准,是有没有钱,能不能开宝马、住别墅?有钱就幸福,有钱就成功,有钱就是英雄,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看法。然而,现实世界却验证有钱并没得到幸福。国家为了发展可以不顾一切,民族为了挣钱可以不择手段。个人在社会运行中沦为工具,欲望和市场理性屏蔽了心灵和精神。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公务员的责任是维护公共利益,他要挣钱第一!老师的责任是为人师表,他要挣钱第一!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他也要挣钱第一!校长、教授、艺术家所有人都挣钱第一!没有关系、没有能耐的,就骗啊、抢啊、偷啊,这个社会能和谐吗?能不出问题吗?能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吗?不,绝不能!以金钱与财富为幸福,就永远得不到幸福。 3)心胸阴暗。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大肆宣传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积极心态。(4)过于利己。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现代人往往把幸福看作是自我的满足。在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的很累。在善良的人眼里,别人也都是善良的,即使是遇到不平之事,也常常归因于自己的失误;若获得滴水之恩就会备感幸福,觉得应以涌泉相报;而在自私的人看来,别人也都是自私自利的,需时时防备才是,即使获取很多,也总是不知足,觉得一切都是自己该得的,这自然就难以感受到幸福。过于利已,必然患得患失,心胸狭窄,不顾及别人,人际关系不好。现实世界不可能围着他转,他怎么幸福得起来?结论是利己可以理解,自我应该承认,但是人生活在人的世界中,生活在意义的世界中,人顾及他人、服务他人、奉献他人,才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才活得充实、活得幸福。(5)不知足。幸福是心灵的宁静,是知足常乐。可是,一个自由而平等地弱肉强食的社会,也常常是一个逆水行舟的社会。知足常乐,很容易连现在的东西都保不住。你知足常乐,别人巧取豪夺;你是知足常乐的羊,别人是贪得无厌的狼;结果,就很容易被人害,被人骗。所以,无数人都会说知足常乐,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佛教有一句话说得好,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是屠刀?我看就是贪欲。贪欲是被一个堕落的社会环境激发起来的欲望,不是自然欲望。你只要放下贪欲,转变观念,转变那种对快乐、对于感官享受的流行观念,你就接近佛了。佛是什么?诸位不要以为佛很高大,佛永远不可接近、不可实现。其实,佛就是觉悟者。当我们能觉悟到,贪欲恰恰是让自身受奴役的心灵枷锁,恰恰是让我们不能够实现实质自由的沉重羁绊,我们就接近佛了。总是不知足,即使已经很富有,心中仍难免会经常失落,经常遗憾,经常痛苦,心态不会平衡,身体不会健康,生活不会幸福。(6)缺乏信任。古代社会,交通、通讯极不方便,但是,心与心是相通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或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社会虽然通讯高度发达,但是,心与心的交流被隔断了,所以,身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中,挨挨挤挤的人群中,手机、短信的频繁往来中,却觉得很孤独。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其实,一个人幸福不只是有物质、权利和地位层面上的幸福,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才是最大的幸福。(7)过于焦虑。日常生活压力重重:买不起房,开不动车(),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结不起婚等等问题,不一而足,让人怎能快乐得起来。加上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特别是,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长期的焦虑不安,逐渐沉积,就成为种种精神疾病,狂躁症,躁郁症,抑郁症。有的人还会出现各种生理疾病,例如,胃病、肾病、肺病、头疼病,严重的还可以发展成癌症。如此,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交织,最终心理崩溃,杀人或自杀的念头都有了,这要的生活肯定是不幸福的。(8)不会感恩。感恩是一种觉察和感激生命积极机能的生活取向,它与人们的人格特质、幸福感、人际关系、健康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取向,与那些一起个体产生抑郁情绪的关于自我、未来、世界的一些负性观念是不相容的。在当今社会,不少人感恩意识严重缺失,出现了不会感恩、忘恩、情感冷漠、自我意识膨胀等现象。感恩意识的缺失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不感恩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冷漠。冷漠的人对人对物都没有多少情感,他们认为不值得付诸情感。用一味中药叫“独活”,不感恩的人就是“独活”。一个心中不知感恩的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人,也是一个不懂得珍惜现在所有的人。如果一个人不会感恩,那他就没有了道德与爱心,幸福感亦无从谈起。因为太多的自我,因为太多的理所当然,因为没有感恩的心,他永远不会真正幸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