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的“生气论”


  鲍鹏山的“生气论” 
  2011-09-27


  鲍鹏山先生是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在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对《水浒传》众悲剧式英雄人物的诠释,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百家讲坛”节目之一。尤其是鲍先生阐释“李逵之死”的情节解说,让人心纠结。

  人类的悲剧是,其所经历的,无论是快乐的、悲伤的,都是在重复过去。或许演绎人生的道具有变,但故事人生的场景没有变、心灵没有变。所以说,历史和时代的“黑暗”从来没有被科技进步与社会文明的“黎明”掩饰过。

  显然,《水浒》并非仅是荒诞离奇的人物传奇故事,因为历史不断地重现《水浒》所透视的背景时代。譬如李逵,在鲍鹏山先生眼中,他是一个没有被社会化的人,是一个“自然的人”。因为社会化的人讲究人情世故,而真正的自然的人只讲道理,只讲天地良心,而恰好李逵就是这么个“天真烂漫”的有个性有气节的人。

  然而李逵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自然的人”能生存吗?《水浒》透视了这么个时代背景:那个世界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世界,是一个凶徒横行,弱者受欺,权力主宰一切,小民易虐的时代;于是,“自然人”没有了夹缝生存的机会,这也就注定了“自然人”李逵式人物的悲剧结局。

  一般的读者,当体味此话题背后的悲伤时,常常是一声悲凉的叹息,为李逵式的生气或者说李逵的天真烂漫感到忧伤、担心。但鲍鹏山先生不是如此,他能在悲凉之中悟出道理,于是,在“百家讲坛”阐释“李逵之死”时,鲍先生发了几通关于“生气”的真知灼见般的个人感慨。我不知道,当下有多少中国人能铭刻于心。鲍鹏山先生说:

  “ 检验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感,一个方法是就看他会不会生气:如果面对黑暗、邪恶,面对世上一切的不公、不平,你还能够生气,并且很生气,说明你还有道德感的,你的道德感还很强;反之,面对这一切,不很生气,甚至干脆就不生气了,说明你的道德感已经麻木了,甚至已经同流合污了。

  “同样,检验一个民族有没有生气,方法就是看这一个民族还有多少人在生气:对邪恶、对不公、对不平,如果还有很多人在生气,这个民族就有生气;如果对邪恶、对不公、对不平,这个民族已经没有多少人生气了,那这个民族就没有生气了。

  “能生气的人,是有生气的人;能生气的民族,是有生气的民族。反过来,如果要戕害一个民族的生气,最阴险,也最毒辣的办法,就是迫害这个民族里那些还能生气的人。

  “有人生气,就会有人得救。

  “一个从不生气的人也就是没有道德感的人,一个民族有没有生气,就是要看这个社会还有多少能够生气的人,生气的人越多,这个民族就越有生气,社会就有救了。

  这些话,多么透彻、悲怆、深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