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工商所所长如何学会“说话”
前些日子,笔者目睹到某县局派工作组到各基层工商所开展民主生活会,其目的是调和单位不和谐,人与人之间少沟通,没有按县局发展软环境目标“人人是环境,处处是形象”要求去做。究其缘由是一些所长“不会说话”的现象惹的祸:“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该所职工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平心而论,如今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派出机构——工商所的所长,都是优中选优,都是千锤百炼,按理说不该不会说话。但在实际生活中基层工商所一些所长被批评“不会说话”,主要是指他们不会讲实事求是的话,不会讲能说服人的话,不会讲职工爱听的话,不会讲与时俱进有生命力的话,总觉得我是一个工商所的所长,所长就是“羊子圈里栓牯牛,自为大,没有放眼看社会,更没有跳出工商看社会”。听他们说话,犹如穿靴戴帽,陈腐不堪,言之无物,令人昏昏欲睡,或使人格外反感。某些所长为何“不会说话”?笔者经历三所六名所长,总结为三条原因:
个别所长肚里无货。俗话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说话也是如此,肚子里有深思熟虑的思想,才能侃侃而谈,言之有物;肚子里有扎实丰厚的学问,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肚子里有大量可靠的实际材料,才能有理有据,说话使人信服。那么“货”从哪里来?一曰学习,二曰调查,三曰思考。如果对党的方针政策了如指掌,对科学发展观融会贯通,对社会变化、形势发展洞若观火,对职工要求、爱好兴趣胸有成竹,自然就能把话说好、说透、说清、说出水平。而怕就怕这些“功课”没有做足,却大嘴一张,乱说一通。譬如某工商所所长对县局领导说:“某同志不思工作,成天贪玩、贪睡、玩网络游戏等,要求县局换人,不然工作无法继续开展已调离为最佳决策,治标不治根,对所长的无知滋生了庸、散、懒?”有如某所长对一职工的质问更是登峰造极:“你是准备替所说话,还是准备替辖区个体户说话或是向上一级打小报告说,某职工叼野?”不是无知,就是荒唐,不出洋相、不被喝倒彩才怪呢! 眼中无人。他们没有理会古人所说“会怪人怪自己,不会怪人怪别人”的道理,再加上上级一些官员官僚少“身入”与“深入”也信口开河,听之任之。其实,会说话的人,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说话看清了对象,知道对方想知道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讲话才有针对性,让职工解渴、满意。而我们有些所长,平时不做调查研究,不搜集职工反映,不尊重职工,不了解他们的心态,只会念秘书写的稿子,无论对谁,都是说些漫无边际的官话、套话、大话、空话。有的还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完全不理会职工的心理,不了解职工的需求。这样的话,说了白说,听了白听,既不解决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收获,结果不是“说不上去”,就是“说不进去”,或者干脆被“顶了回去”,有谁会爱听呢?
心中无情。某些所长对职工没有感情,说话冷冰冰的,只会打官腔,说套话,对职工要求应付塞责,敷衍了事,对职工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有所长居然对上访职工说,“你的问题要到月球找银河秘书长去解决或是你去找局长,我无能力等推托之词,他的心态是局长要‘吃人”。而如果心中无情,即使说的话有道理、有水平,也会使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心中无情,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口若悬河,也不会有人喝彩。比如历史中的焦裕禄不见得有多好的口才,但大家都记得他在风雪之夜给孤寡老人送粮时说的一句话:“我就是您的儿子!”孔繁森未必以言辞擅长,可是他默默地供养藏族老阿爸阿妈,不惜卖血来收养藏族孤儿的动人事迹,无需多言就丰碑高耸,此处无声胜有声。较近的人物:平昌工商办公室主任吕波常年如一日,对人和蔼可亲、万般细心、耐心、热心;镇龙工商所副所长谭志高不见得有多好的口才,但大家都记得他:“踏实!”之所以领导能重用。所以,那些被批评为“不会说话”的所长,倒不必忙着去练什么演讲术、口才学,还是先看看你对身边职工的感情深不深,有没有做到“情为民所系”。如果都能像焦裕禄、孔繁森、谭志高那样,言为心声,真情为民,永远把职工放在心上,那么不论他说什么、怎么说,职工都是爱听的、高兴的、热情拥护的。
我们的工商事业需要大批既会干事又会说话的工商干部。会干事,就要善于审时度势,提纲挈领,埋头苦干;会说话,关键是要肚里有货,眼中有人,心中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