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文化产业的投资机遇,时不我待!》这是今年1月28日,浩峰兄弟一篇博文的题目。但文中并没有详细论述具体的投资机遇在哪里,如何去把握等细节问题。只是把我国最近和文化产业相关的大政方针进行了简单回顾。
与此同时,1月26日,天津文交所的首批两幅作品《黄河咆哮》和《燕塞秋》正式发行交易,每份1元。到3月16日,其价格已飙升至17.16元和17.07元,随后开始临时停牌、特别停牌。于是公众的质疑、媒体的拷问,把这种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推到了风口浪尖。24日,人民日报旗下的证券时报发表题为《金融创新允许犯错但要坚决试》的评论文章,称天津文交所推行的艺术品份额交易模式,可视为我国在金融创新的道路上迈出的积极一步,可圈可点。尽管该交易模式仍存在诸多不足,但公众应予以适度包容,理性地为之建言献策。
股东是谁、谁的作品、份额控制(200份以下)等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交易规则的透明、公开和公正。如果有人为操纵,不仅不应该包庇,而且还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不能打着金融创新的幌子,发不仁不义之财。
相比而言,郑州文交所就显得更加稳健,不仅从行政许可上获得当地政府金融部门的认可,并且各种交易规则的制定也彰显了三公原则。从9月16日首个产品《南泥湾》开始试运行至今,运行平稳。郑州文交所也被郑州市政府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企业称号,相关媒体如《中国文化报》等也对郑州文交所进行了大量的正面报道。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如何是中国经济发展走的更加稳健,社会各界人士都在不断探索和尝试。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去做,创新需要突破性思维,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必须从思想上开始。文化创新将引领这一大趋势,中国将逐步改变过去出口实物产品为出口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