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大学文科学报的众生态(之一)
2011.8.17
■本报记者 陈洁
2010年在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登记备案、接受年检的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就多达1231家,此外,还有众多尚未取得正式刊号的内部发行学报。它们多数处境困难,社会声誉通常也让人沮丧,它们面对怎样的形势,其未来发展趋势又如何呢?
说到文科学报,大家每每想到的是那几个大牌高校的学报,它们傲立在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的名单上,气冲斗牛,全国的学者们为了职称、学术声誉,都眼巴巴指望着在上面发论文。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我国还有上千家高校也办有社科学报,包括各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报,他们的生存状态鲜为人知。一方面,他们不是CSSCI来源期刊、不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可能什么都不是,乏人问津,约稿都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声誉也让人沮丧,常被人指责为发行量低、亏损严重、作者和编辑的水平低、靠收版面费度日,发表的论文没人看、是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等等。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社会评价和自我期许是什么?他们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历史遗留问题
据悉,我国共有9000余种期刊,其中4800种科技期刊、2800种社科学术期刊,而其中高校社科学报又占据一半,2010年在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登记备案、接受年检的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就多达1231家,此外,还有众多尚未取得正式刊号的内部发行学报。几乎每个听到这个数字的人都会吓一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哲社版主编陈颖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方面是政府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监管,以审批刊号、年检等手段对期刊的数量、内容和形式加以监控。另一方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和科研水平要跟上,要求有足够多发表科研成果的园地,加之功利学术的蔓延,各高校都遇到了教师发表论文难的问题,尤其是专科高校和新办本科高校,纷纷开始创办学报、申请刊号。为了缓解“僧多粥少”的矛盾,新闻出版总署于1998年发布专门文件,批准了大批刊号,使高校基本上达到了一校一刊(一些老牌高校则拥有两刊以上),高校学报的数量由此急剧膨胀。不可否认,这些新批刊号的学报由于办刊历史普遍较短,所在高校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相对较弱,刊物的水平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人们对高校学报的整体印象。而且,新批刊号的学报绝大多数是文理综合版的,中国高校学报多分为社会科学综合和自然科学综合,已经被人诟病为“大拼盘”,新批中小学报的“文理大综合”更突出了高校学报“全、小、散、弱”的问题。一时间,学报要整顿削减和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呼声日盛。高校科研工作和学术水平需要窗口展示,中小学校的教师需要发表论文的阵地,庞大的中小学报队伍,又不是一句简单的削减就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陈颖主张: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探索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各种新模式:如由综合版学报转型为专业版学报;整合区域内高校的学术力量,联合创办专业性学报,走集约化经营之道;同时优胜劣汰,促进综合性社科学报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等。
现状和问题:
难办也要办好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主任曾垂超并不否认中小学报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CNKI(中国知网)上查,有的职业教育学院学报一年中发表的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的,也就是说,是抄袭的,这当然是学报的污点,但是否就可以将中小学报这一庞大的群体一棒子打死呢?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蒋重跃很坚决地说,不能。而且,之所以会有人把中小学报看得一无是处,只是因为不了解中小学报的生存现状。
一说到办中小学报的难处,各个学报主编都有一肚子的苦水。约稿难,工作又得不到认可,是大家共同的困扰。但是,主编们都在想对策,因地制宜、各谋发展。
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
而且,或许能令主编们感到安慰的是,网络平台天然具有公平的价值,学报不分大小,在电子网络上都是一篇,都是平等的。从CNKI上的查询可以发现,很多发表在小学报上的文章,下载量并不低于大学报。民办的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从2001年创刊到2009年,9年内被全文下载总量为54900篇次,每年平均被下载约为5100篇次,以其平均每年发表110篇文章计,每篇文章平均被下载为46次。这一数据完全可以与某些创刊数十年的、有名的公办大学学报相匹敌。这从一个方面充分说明民办大学的学报也能办出水平来。
当然,中小学报的生存环境无疑比大刊要困难得多。《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毕光明提出,大刊名刊的基础好,各个栏目都不愁办不好,而中小学报因为条件有限,应该考虑走专业化的道路,海南师大学报现在就准备办成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主的专业刊。
向专业化学报转型,办出专业特色,包括集中力量办特色栏目,或许是所有有志气的中小学报共同的努力方向。事实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借助学校的学科特色,办成以资源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刊物。《闽江学报》力推闽文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的“北京学”,《延边大学学报》的朝鲜和韩国文化研究,这些都是别的学术刊物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