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等级划分标准


  美国《财富》杂志是这样评价金领的:他们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经营策划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社会关系资源,年薪在15万美元到40万美元之间。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0个省市对9956户城市高收入家庭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金领”高收入阶层的月薪大都在1万元以上,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市场价格在80万元左右,有一辆进口车或至少有一辆奥迪、桑塔纳等档次的国产轿车;饮食不超过家庭总支出的1/4。 有些专家认为,年薪在10万元~20万元的属于中级人才,高级人才的年薪在20万元以上。高分低能的高学历者大有人在,况且目前假学历泛滥成灾,用学历来衡量人才的标准已是老皇历了。如果一个博士不能带来经济效益,那么就很难说他是高级人才;反过来,能带来巨大市场效益的大都是高素质人才;另外,一个具有学历和职称,即使他不是高学历者,也没有高级职称,但他在不断地学习、充实知识来适应社会,这样的人显然就是中高级人才。用年薪来作为所谓中高级人才的标准肯定不是最合适的,但是在拿不出更好标准的前提下,年薪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衡量方式也是可行的。 “英雄不问出处”,用人不拘一格。真正的人才不再被学历、出身、国籍、工作经历而捆绑死。寒家白屋、市井村夫,甚至是“看守城门的门童”都可能是奇人异士。高学历的光环将逐渐被淡化,真正检验人才的是市场,是投入产出比。企业对高级人才的评判最有发言权,因为它是用市场机制的“赛马”形式,不拘一格地选择人才。因为“赛马”是公开的竞争,在统一的规则下,哪匹马跑得快,大家一目了然。用不着伯乐来“相马”,是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且能够避免伯乐自身的偏颇之处。通过“赛马”机制“赛”出的是高级人才,企业自然会给予高额年薪,因而用年薪来衡量是否属高级人才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