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对中国而言,更像是前车之鉴。对中国经济管理者而言,更应该学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的理性判断和决策智慧的同时,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市场。
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货币政策亦不会马上转向。一些人期待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掉头向下,希望货币政策重新放松,其实,希望渺茫。我们对货币政策的看法是,短期依旧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国货币存量之大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的两倍,资金在实体经济之外循环导致物价疯涨,并不能通过数量型工具有效化解,更有效的工具仍是利率。要化解过去两年大举放贷与超发的货币危机,就需要通过利率锁定资金,减少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控制物价上涨的本源。
在此种背景下,A股市场难有大牛市。货币政策更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2008年的极度宽松开始过渡到2011年的极度紧缩。因此,在A股新股不断发行的背景下,市场供求失衡的局面不会改变。除非房地产资金重新回到A股,否则,A股仍将持续阴跌,最终考验历史的低点。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而言,蓝筹股应该已回归估值中枢的位置,但是否已经绝对低估,仍不好确认。对银行、地产股的估值思考应该是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低市盈率的表象。进一步而言,相对欧美市场绝对低估值的金融股而言,中国低估值的板块并不具备可选择优势。从短期来看,中小板、创业板已有资金逐步撤离的迹象,我们给予的建议仍是减少A股等高风险资产配置,提高保本资产的比例。
货币政策更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