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望业师、著名明史学家南炳文先生,他正在承担二十四史中的大部头《明史》的修订和校勘工作。当我惊叹于整篇整篇的红字时,南先生说,这是对民族的历史负责,因为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就是通过像二十四史这样的典籍来传承的。
于是想起了因为要参加一个商业文化的研讨会而一直在苦思冥想的内容,就是如何看待当下的、我们的商业文化。记得在讲授“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时,与MBA和EMBA的学员们多次讨论过类似话题,大家共同的感觉是,未来中国商业文化与商业伦理的趋向,其实就在当下的企业家手中。
那么,当下的中国企业家在做什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能够增进(还是阻滞)中国商业文化的优化?又想到了近期的一个事例:
与《中外管理》副总编杨光先生聊天,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目前,许多实业领域的企业家,一旦有了资本的积累后,很多人不再搞实业了,或者不再专注于实业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资本运营领域。他的问题是:这样做,对我国企业成长的利弊几何?聊起来后,发现我们的观点较为相近,就是起码在管理实践和管理经验的凝练与丰富角度,企业家一窝蜂地从事资本运营,对中国企业的成长不是好事,对中国管理实践的成长与管理智慧的发展,更不是好事。因为我们共同认为,虽然资本运营的舞台显得更为“高端”,但是相比实业领域更长的管理链条来说,后者能够让我们体悟和总结的管理经验应该更多。这也就是我们对于像海尔这样的企业,在5%左右的利润空间中还对管理模式孜孜以求产生敬佩的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文化在持续的变革之中,我们商业文化也在持续的变革之中。对此,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几个基本判断:第一,与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相对应,我们的商业文化还处于相对粗放和“粗鲁”的时期;第二,商业活动中,我们背负着沉重的传统的包袱,在商业交往的各个环节中,传统社会的痕迹与做派比比皆是,比如,一个企业领导说:自己得每天像蜘蛛一样结网;第三,尽管传统的影响无处不在,但是我们的商业模式,尤其在企业管理的方法上,处于一种中西糅杂的过程中,西方的学不利索,自己的没有成型;第四,从现在看到的未来的趋势是,真正发端于我们自己传统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基本普世价值的商业文化,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商业活动中。
或许,只有在未来书写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真正看透,当下的商业文化是怎样的。
但是无论如何,对于目前的实践者来说,怎样的历史和怎样的文化,又的确是大家的责任。
怎样的历史,怎样的文化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