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 80后的草根们


鸡肋, 80后的草根们

韩雪亮

  曾经有一段话颇为流传,却渐渐的销声匿迹了;曾经有一段话盛行几时,却渐渐的似乎被遗忘。不晓得它是由何人编造,也不晓得它究竟起于何时?甚至于,也不能够完全的记得原来的话语。为今之计,只能回忆其大旨: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是不要钱的;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却是不要钱的。

  当我们没有能力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当我们有能力去工作的时候,挤破头颅还找不到一个差强满意的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也是分配的;

  当我们有能力挣钱的时候,却只能望着高高的房价、顿足槌胸。

  当我们没有能力挺近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

  当我们有点积蓄谨慎的放到股市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比傻瓜都傻……

  

  把这些归结为对80后的描述,着实不为过分。如果说这仅仅是80后一个整体的生存状态,那么80后的草根们的生存状态就更为艰辛。

  正如上面所描述的,80后的草根们的求学之路可谓是一路花销、不计其数。多少80后的草根们的父辈是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的供孩子们上学。在这些父辈的眼里,上学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在这种信念的指导下,再苦再累他们都心甘情愿的供养着孩子们上学。而这一现象,在改革步伐较慢的北方则更为严重。80后的草根们的求学,似乎不仅仅是个人的志向,所担负的也不仅仅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更关乎的仿佛是整个家族的命运。在这些人群中,不发佼佼者。然而现实带个他们的,更多的是无奈和大跌眼镜。尤其是像来自于河南、山东这样的大省的孩子们,当他们进入到北京、上海的一些高校后突然发现,周围的同学是以比自己低了N分的分数进来的。事实上,很多同学的分数换回河南或山东,甚至连个本科都够不到。但客观事实如此,只因为有户籍的限制。当他们意识到了这种不公平的时候,却无力回天。别说改变家族的命运,他们甚至于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然而,正如一位80后的草根所言:“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够累的了,干嘛还带一个上来?”当然,现在我们也能够看到不少的80后草根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他们的孩子又真的能够带个他们希望吗?或者说这些80后草根们的孩子又能否担当起改变2代人、3代人、甚至更多的人的使命呢?世人的焦点总瞩目在那些成功的80后的草根们的身上,然而把这些成功的作为分子,把整个80后的草根们作为分母,除下来的数值又有谁曾经算过?从蜗居到蚁族,从房奴到“无产”,尽管他们曾经一度进入到了某些人的眼线,而就此他们的生存环境改变了多少?

  也许还有人在埋怨他们不思进取,也许他们中有的真的是技不如人,也许……然而,社会给予他们的机会,又有多少事公平的?这是个拼爹的时代。80后的草根们,拿什么去拼?当他们怀揣着梦想从大学毕业的那天,当他们还在为了一个能够户口的工作而挤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当他们还在为了找不到工作而承受着多方压力的时候,突然发现的,却是那些平日不学无术的同学们靠着“爹”已经签入了国字号的单位。这一切带给他们的又是什么?有那么一天他们突然发现,这个世界真正有用的不外乎两样:“钱”、“权”。而当他们费劲心思去追逐这些的时候,却迎来了鄙视的眼光。他们无法从自己的父辈那里得到指导,因为他们的父辈永远也无法明白其中的有戏规则。在他们的父辈眼里,孩子们是上过大学的、进过城的,理应比自己懂得多,孩子们自己看着办就好。事实上,现实带给这些80后的草根们的却是一脸的茫然。更多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不知道朝什么方向努力。从毕业到工作,他们从几乎从未得到过任何有价值的指引。当前几乎每个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就业指导中心,然而这些打着就业指导的中心履行了多少他们的使命?如果说到其价值,提供些就业信息罢了。然而他们所提供的信息,远远不及应届生、大街网等这些网站。故此,也大多形同虚设。当听到美国高校为了促进就业,专门负责给学生修改简历的时候,怎么不让人“震惊”?就此一点,也能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出去了就不再回来。然而,“走出去”对于大多数的80后草根们,又是怎样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他们只能看着有爹可拼的、有钱可买的,把“西瓜”都捡走的时候,环顾下四周是否还有“芝麻”!工作机会,对于80后的草根们而言:“除了内定以外的,才是公平的。”

  近日,在网上流传“只有月薪4k才配谈恋爱”。80后的草根儿们,有多少符合标准的?坦白说,在北上广深,80后的草根们拿到这个数的也不少。然而这个数在这些地方,有是个什么概念?爱情?对于他们而言,如果没有在大学经历过那个纯真的爱情,出来后注定是个残缺的美!大学毕业之际,劳燕分飞的也不计其数。其中的原因,有多少是真的因为两人不再相爱?毕业不久后,对于80后的草根男们来说,突然发现曾经的女友已经贵为人妻,曾经与自己同为草根的女同学也已为人妇。因为,女性天生就比男性多了一些资本。这个专用性的资本,是让很多男性望而却步的!在我们的动车出事儿之时,我曾经坦言:“跑的快就容易出轨。”对于生活节奏快的城市的人们亦是如此。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快节奏城市,似乎每天都有所谓的“派对”,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当然,有些着实是纯正的提供大龄男女彼此认识和交流的平台,但其中另外一些盛行的原因就不得而知咯。不过,倒也可以透过电影《城市印象——微软》,管中窥豹!当某人大代表提出“可以让20岁的女性嫁给40多岁的男性,现在20多岁的男性等到40岁有资本了再娶20多岁的女性”的时候,招来的是各种各样的非议。甚至于有人以脑际急转弯的形势在出题,以突出可能带来的乱伦。这种担忧固然没有什么错,让一个富有激情、正值壮年的男性,了爱情在等20多年也着实不着调,但是又让他们拿什么确保在调上?对于80后草根女性还或许嫁的更好些就罢了,然而80后的男性如何能够娶的更好些?即便是门户相当,大多女方也想法刁难。对于80后的草根男们,上学已几近花尽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甚至于负债累累,再让他们往家里伸手要钱,为了媳妇、买房子付首付?他们真的是心如刀绞!调查显示,不乏可以接受裸婚的女性。可真的到了那个地步,又有多少能够打起来勇气?身边不乏,以“性格不合”等等托词婉言谢绝的!凡事可以演绎,但大多时候是不能动真格儿的。

  80后的草根们,如何来描述,那什么来形容?唯有一“熵”字。如果非要用两个字,那么就“鸡肋”吧!

  80后的草根们,比不了70后;

  70后20多岁之时正值沐浴改革开放的浪潮,80后的却一次又一次的遭遇经济危机。

  80后的草根们,比不了80后的非草根们;

  80后的非草根们有的有爹可拼、有的有钱可换,80后的草根们却是真正的“无产阶级”。

  80后的草根们,甚至比不了90后;

  90后生活在改革开放后,少有食过窝窝头,80后的草根们却与之相伴而生。

  80后的草根们,处于一个很鸡肋的年代。错过了改革开放,也没有等到能够享用改革开放的成果那天。在这个鸡肋的年代,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却鲜有触及努力带来的成果;他们一直都在奋斗,却始终迷失、找不到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寻找,却少有能够找到一个温馨的港湾。

  后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了一年又是一年,转眼又到了年关。萦绕在80后草根们心头的不仅仅是车票,还有那数不尽的要送出去的钱:孝敬长辈的礼钱、恭贺新婚的贺礼、给孩子们的压岁钱……拍拍口袋,想想自己的那点儿收入?又是空欢喜一年。可悲的还不是带不上自己的另一半,而是连那个租金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