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手机辐射令人担忧?


  如果有一个话题能引起人们愤怒得要向它吐口水,那便是关于手机信号对人们健康是否有潜在威胁这一争论了。

  新墨西哥州洛斯阿尔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比尔·布鲁诺(Bill Bruno)今天发表了对此争论的一些新观点,这个争论随之可能会变得火爆起来。

  最大的问题就是:手机或手机信号塔发出的信号是否会对生物组织造成伤害。

  一方面,有大量的实体证据表明手机信号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和行为。引起的症状包括抑郁、失眠、脑代谢变化、头痛等等。

  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流行病学实证发现,暴露于手机辐射之下与健康影响之间没有关联。

  而且,物理学家指出手机辐射不会对生物组织造成损害,因为微波光子不具有足够的能量去破坏化学键。

  他们说,缺乏造成损害的机制就意味着微波光子肯定是安全的。

  这一直都是一个强有力的论据,直到现在有了新的观点。

  今天,布鲁诺指出,光子能以另一种方式对生物组织造成破坏,这种方式一直都未被阐明过。

  他提出,传统的观点只适用于在一立方波长大小的空间内光子数量小于1的时候才适用。

  当光子的密度大于1的时候,其他效应就开始起作用了,因为光子可以从结构上相互影响。布鲁诺举出了那个著名的例子——光镊效应:聚合在一起的光子们一起推动、拉动或旋转微小的物体,比如说细胞。

  在这个例子中,当介电物体处于一个与光子相关的电场梯度中时,作用力就产生了。光子越多产生的作用力就越大。

  他说,光镊对细胞内结构能造成的破坏有详尽的报道。因为像囊泡、髓鞘等等一些细胞结构边缘的折射率会发生大的改变,高密度的光子也会造成折射率改变。

  当然,光镊效应通常在红外频率下起作用。布鲁诺提出的问题是:微波光子是否也有相似的效应。

  如此就归结为两个因素:第一,手机是否能辐射出足够高密度的微波光子,产生一个能够破坏生物组织的作用力。第二,人体内是否存在具有所需介电属性的易感结构。

  从这两个方面来讲,布鲁诺认为有理由还是小心为好。第一,手机和手机信号塔发射的微波光子的密度比每立方波长1个大好几个数量级。布鲁诺说,仅仅是这一个理由,传统的安全论据就不适用。

  第二,人们体内有许多结构包含长达1米左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很容易受到光子聚集效应的影响。这些结构中有一些实际上会聚集微波光子,增加了体内的光子密度。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大家关注手机辐射而不是其他辐射——因为10 GHz以上频率的辐射会被皮肤吸收,而低于10 GHz的辐射,像是电视或收音机辐射,普遍认为会被反射,不会有很多的能量转移。)

  那么什么样的暴露水平才是安全的呢?布鲁诺建议说,夜晚微波背景辐射率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限度。“很不幸,这个水平对手机技术标准来说太低了,比平常的手机信号塔辐射低8到9个数量级。”他说。

  如果这个达不到,那么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每立方波长平均热能值的暴露量。布鲁诺说,这就相当于频率为1 GHz时每立方米30皮瓦的暴露量。“也相当于在手机信号塔离你数英里之外时所受的暴露量。”他说。

  无论哪种方式,似乎都会引起人们的一些担忧。

  布鲁诺总结说,决定安全暴露量的方法不合适了,因为它没有考虑这种新的类似镊子的机制。

  这就把球坚决地抛给了物理学家们。或许会有好的理由证明布鲁诺的镊子机制并不代表威胁。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看物理学家搬出有关手机辐射暴露量限值的有力辩解吧。

  但是布鲁诺也将会被另外一些无知的回应所包围。

  无论如何,坐看一场有趣而重大的论战上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