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反哺家乡的朋友和关注三农的朋友说说


与反哺家乡的朋友说
家乡是一个寄托,都说痛苦的时候都会想起美好的童年和乡村的事。每一年,反哺家乡回到很多地方,更重要的是,这里面的成员大部分都没因此而提出需要什么回报,都认可反哺家乡不是我们再让家乡回报。这是一个理念,旗帜,可做,可不做。但做了,我们知道就行,自己没做就宣传多,做的相对就少了。大学毕业的时刻快到了,那句,你上或不上,大学在那里。是否也变成。你走,不走,毕业就在这里。激情不是常有的,尽量不要有激情的时候不做事,想做事的时候没激情。大学太快。然而,时间比大学快。求知不应该只是在学校。万物皆学问。然而,对于大部分农村子弟来说。学校真的可以让我们学到许多。希望大家每年可以带点东西回家,带点家的东西回学校。应该主要是理念和思想。带点东西回家吧,哪怕是你学到的简单的知识,放心,你在外面学的东西,有的在家乡都能用上,但尽量别太过于影响这乡土文化。想一想,上大学一年的费用花了多少,年底也该算下帐。给大家提供数据,玉米就按1元算。大学一年,应该是多少斤玉米呢。大米按2元算,又是多少斤大米。于是,我们背了这么多东西去学校,去外面的大城市。而返乡时如行尸走肉,恐怕是有点不太妥当吧。能带点积极的东西回到乡村那就更好了。、
我们有时候会从所在上学的城市给家里带点特产,这是好事啊。拿天津和贵州来说吧,天津三十多所大学,按最低的计算,贵州的孩子每年最少有1000人新生考过去那边求学。一般会带天津麻花回家,就只算大一年级的同学,而且只按百分之三十。每人按60元。最后也是一笔大的数目。我们既然会想到从学校那城市带回家,也可以考虑带东西回学校。其实,不是只带的是产品。更应该是一种文化和新的理念思想。于是,我们无形中其实已经作为两地的一个桥梁。我大一的时候为什么想起倡导这个理念。因为我觉得大学生传播信息很快。这个群体用的通信工具也比较前沿。并且最重要的是敢于尝试也有时间尝试。
我到过北京、南京、上海、南昌、厦门、贵阳等地,每一处都会和一些人交谈,其中有的也是一直在倡导这个理念,还付出不少。而有的是十分赞同,却常想,一个人能做什么,又不能改变事实。于是渐渐地,那颗激情的心又不见了。其实,我们都不是单独的一个人,即使是,我们也是有很多很多单独的一个人一起走这样的路。最简单的办法,如果你觉得你应该做,那就不要考虑是否能做什么和改变什么,也不要考虑是否只有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你去交流,去与外界联系,互融、求进。渐渐地,你会发现这个事情原来有这么多人这做,这应该是,视野宽阔之后才可以看到的。就好比我读书,初中时,就是附近乡镇的同学。觉得就这么些人上学而已。高中时,才发现还有很多县,很多乡镇的同学们都在学习,再考这个学校。也好比,对一道数学题的解答,当你自己思考,百思不得其解时,其实也是有人也在脑袋都想大了,甚至有人放弃了。当你解出来时,其实也有同学也正在享受他解出来的成就感。也有人早就解出来了。我们并不孤独。任何一个人到来世间都是一个并全完单一的整体。甚至,他的死亡也会让世界人口死亡率的分子变大了一个单位“1”。
家乡,每人都有,也会渐渐离去这个乡土,我们不能阻挡乡土文化被吞噬,只是应该保留一些结晶。保留一些岁月的沉淀。所以,反哺家乡,不一定都是回家,呆在家里。应该是站在更远更高的地方,为家乡合理发展循序渐进。
很多东西,太难说的清楚,也是因为自己文学不行,常常表达不出。我从高中起,徒步册亨、望谟、贞丰。还在冻灾那年从兴义骑自行车到安龙。大学后常带对到黔西南州多出山区调研。正如一位长者所说。我了解基层太多,大脑的很多想到的事情会自然偏向那边,自己的就少了。要么,真能做事,要么,自己很多事也耽误了。不过,具体会怎么样,我从没考虑过。
但是,我很希望还在读书的同学们,有机会去更多农村走走。真的,一定会有所获和所惑。希望工作了的同学们多到基层看看,尤其是回到县、乡镇工作的同学。实践真的可以让人感悟!
 
与关注三农的朋友们说
三农问题,说的人多,专家也很多。而我算是一个农民而已。仅仅是还在读书的农民罢了。但是三农问题也是问题最多的。城乡差异,社会要发展,城市要变大。人往高处走,城市要扩展,农村要孤老。
三农问题,我记得大二时,参加一个小团体的交流,有人问我,对三农有什么看法和对三农关注这么多能否说说一些感想。我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也因此,提问者说我关注不够。会后,我单独问他,那么你能否给我指点和谈谈你的看法。当然,结果大家知道。
也就是说,三农的范围广,地域差异强。何况了解得不多,不敢乱出结论。何况也是因为对于三农很多还不知道,我才更加去学习了解。而不是一个小小的交流会就谈出大大的方案和感想。当时那几位现在有的工作了。不过像是不愿意过问或者没时间关注三农了。
温铁军等人对三农有资深的研究。他生活的地方较多,所以看的问题不是很狭隘。还有,在天津农村调研时,结识那位张老师,他不要回报参与农村建设,并提出十年计划目标。七年实现。他的发展规划让那个我受到启发。城乡之间又要一批人积极主动传播,主要是城里人愿意积极到农村参与很多建设,那么就可以解决一些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他在编写《城里人与山里人的故事》。
其实,三农。制度肯定是不会完善的,人也可以制定制度。犹如,火车头在有多强大的牵引力,也是人通过手段让它完成的。然而,三农很多方针为什么在农村就不太管用。我就简单举一些例子。我到一个乡镇,A镇,一个三轮车拉一车人去赶集,赶乡场。拉十五人,路也不好,看着十分危险。这车走在大路上肯定要比绕道走山上那条坏的公路安全,但是在好的公路,多数会被查,罚款,没关系的会更严重。要怎么处理呢。很多手里有权的人,三下五除二搞定。但是,他们也不是常常能想到,有的地方要走四五个小时。老百姓不坐车,走路赶集,来回十个小时。关注三农的朋友们想象吧,在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今天,还走十小时的路赶集的话是不是有点夸张。可是吧,不严打严查,出了事故,怎么办,谁也付不起责任。我到过很多乡镇,目睹太对,就发出一个想法,要是镇上在主干道,一个村每一个赶集天由政府派一个车去,老百姓自付车费,那是不是比较好。一个乡镇的村也不多,这个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还有比如坐船。规定不能超员,不能把货船当客船用,当时有的地方只能通过坐船才能外出,但又没有客船,怎么办。很多问题,在制度的建立时,也不知道制定者们是否讨论问题的严禁和实施的可行性。还有一年,某县城森林火灾,少了好几天。出事了,上面下午的人通过多种渠道迅速抓了一些当地可以的人们。然而呢,这个林场之前并没有相关防火意识和相关知识的宣传。
农民、农业、农村。我懂得不多,只是去的地方较多吧。看到的农村多,思考多点而已。但是我懂得很少。
谈起来,容易,轻松、做起来,困难,沉重。
我有一次带队到有一个乡镇调研,一位刚去工作的大哥和我说句实心话。关于城乡医保。说是可以自由选择缴费。然而领导要指标,必须完成多少,否则扣工资。可是,医疗保险一年年再增加,作为在一线工作的他们也不能回答老百姓的疑问。因为刚工作的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年年涨。一边想完成指标,一边是老百姓不想花冤枉钱。这些事情慢慢的就成为矛盾。老百姓得不到解释,不交或者不理也正常。上面的人呢,开始说农民没素质,不开窍没文化。好像都有点正常。
关于计生,我去另一个镇某村中年女子怀孕后,被计生站叫去,按规定怀孕达到一定月份类。不能堕胎。眼看孩子要出生,在工作人员的百般劝说,孕妇去了,最后手术流产,女子险些失去生命。相关工作人员不再过问,并相互推脱责任。既然生命得不到保障,下一次老百姓当然记住。有的就不回愿意配合工作。事情的矛盾就出现更多
  
学校合乡并村。很多地方无学校,最多有个教学点。子女上学又出现到远处的现象,就在外面住宿,农村农忙时,父母都不能照顾到孩子。于是,渐渐的,有的孩子就变了。什么都学。有的十岁但照样懂得十七八岁的事。抽烟,赌钱,一个比一个厉害。还有,校车的问题也出来了。这么远的学校,徒步去,孩子哪有太多精神学习。虽然说,逆境出人才,但是只有那么一两个,何况我认为一直逆境基本上能承受的还是比较少。走路不行,坐车呢,就是当地的那些不规范的了。出事了,开车的人还负责,那下次他也不敢带了。谁来送孩子们呢,住校吧,没有食堂。午餐问题已经很严峻。现在什么午餐计划,但不知道怎么弄的了。
还有一个乡镇的农村甘蔗种植,是由乡镇与糖厂签订协议,可是很多东西并不兑现。就连最后,老百姓还担心有没有人来收呢。
都说,自己强了就行。可是,自己强了也就自己强了。三农还不是照样严峻。所以,关注三农的朋友们多多实践吧。强不强都可以为之努力。记住,你真的强了,还会这样做、想吗。三农,任道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