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视评:喜忧参半话春晚


    不知不觉地,春晚在众目睽睽、众说芬芸,众口难调和众矢之的的全国人民关注、热议、争辩和指责声中,已经走过了三十年。尽管各人有各人的欣赏习惯、欣赏角度、欣赏思维和欣赏目的,评价不可能是众口一词的和皆大欢喜的;但有一点,我想所有的观众都不能否认:在这三十年的春晚历程中,很多演艺人和电视人不论出于何种目的,结果都付出了很多,观众们也或多或少地、或重或轻地、或浓或淡地、或深或浅地从中有了收获了!
    最典型的莫过于今年春晚中,“向春晚三十年致敬”板块中,旧梦重温地那些虽已远去但仍亲切、虽已陌生但也熟悉,虽已老去但也年轻,虽已通俗但也优雅的歌声了:《故乡的云》中饱含着浓浓的《我的中国心》;怀揣着《爱的奉献》而《常回家看看》,对父母亲人来说,恰如夏天里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和《冬天里的一把火》!谁也不能否认,这些早已远去了的歌声,至今听起来仍是那么地亲切、那么地温暖,那么地让人回味无穷,也那么地令人感慨万千!
    在我看来,春晚已经成了这样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春晚的歌声和笑声成长起来的观众们,会这样习惯地来看待春晚: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或者换个思路可以这样来说,在我们国家过年的大风俗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知不觉地淘汰或是添加着一些春节元素:前者导致了人们的一个普遍印象,那就是年味越来越淡了,而后者也有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春晚早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了当今中国年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依托是电视机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是电视传播技术在中国的提高和美妙,而它的样式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筛选、精炼、润色和打磨,最终,春晚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年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种文化现象涌现和退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无法用一个好字或是坏字的评价来做全盘地赞赏或是完全地否定。伴随着这三十年的春晚早已步入了中年的我,应该是一年不落地春晚常客了,在感谢春晚的年年陪伴、感谢春晚给我带来了太多地欢声笑语和惊讶奇观的同时,我也要说,年年的春晚也都不可避免地会丢下一些遗憾和伤感。这种喜忧参半的心理,让我不能捧或是杀春晚,我只想说说在我昨晚全神贯注地、目不转睛地看完了四个半小时的春晚之后,我的主要感受是什么,我想,我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大欢喜三大忧:
    我这三大欢喜印象的第一,来自于今年春晚太过精彩而唯美的舞台置景:现代科技和艺术认知的高度统一,直把整台春晚打造得色彩斑斓的、飞金流银的、曼妙奇幻的和气象万千的!许多场的歌舞表演,演员们仿佛置身于天堂和仙境,让我禁不住地漫游在出神入化的童话世界里,翩翩飞翔、留恋忘返。甚至有时我会有一点点喧宾夺主的感觉:因为置景太过漂亮了,而让我更多地关注了景却忽视了歌、演和人。
    我的第二大欢喜来自于一个人,一个小孩子,一个小男孩,虎头虎脑的、胖胖乎乎的、白白净净地、如宝似玉地,他就是春晚上那个在晚会开幕和年门打开的时候,和其它的一些场合多次出现的生活在河北的河南籍小男孩邓明贺。我们习惯于用长得像画一样来形容某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在看到邓明贺的小模样之后,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像画上一样的人:一个小可爱,一个小宝贝,一个小人精,一个小天使,他太像是我们从小就看习惯了的中国传统年画上的孩儿了!我一面看着一面心说:编导组真不知从哪里寻来了这么个宝宝,莫非他真是从年画上下来和我们一起过年的画中人吧?有了这孩子的登台亮相,原本显得过于斑斓、过于华丽、过于热闹和过于浓烈的春晚,增添了一点天真,加上了一点活泼,注入了一些调皮,也融进了一些温情,让整台晚会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富、更加饱满、也更加充实了。看完春晚很久,以至于今天这大年初一我一早醒来,我的脑子里还满是这个太可爱的孩子。
    我这第三大惊喜主要来自于一组技艺和舞蹈类的节目,比如,一位帅气的白衣小伙,以大山为背景衬托之下,在两根亦刚亦柔的竹竿矗立的顶端,如梦如幻地表演的《空山竹语》杂技节目。如今,传统的杂技功艺在新潮的创意编排下,再辅之以时尚华美的背景和道具,所打造出来的集惊险、丰富和绝美于一体的艺术杂技节目,已经多次带给我们超级的享受和惊艳的震撼了;很高兴,在今年的春晚上,我又一次看到了这样美仑美奂的表演,那份飘洒、那份飘逸、那份从容和那种淡定,让我看得如诗如画的,也如梦如幻的。还有几个舞蹈也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的,充分展示着不同主题下各式各样的艺术美:比如《龙凤呈祥》的精美绝伦和华丽无比;歌舞《追爱》的立体交叉和民俗风情;以及杨丽萍由之前的独舞幻化为新编双人舞的、美得让人目瞪口呆和心灵震颤的《雀之灵》;还有不得不提到的从第二届中国达人秀中脱颖而出的水晶球小伙,那神奇莫测、如神相助般的水晶球表演。看点很多、亮点也很多,无不张扬和毕显着艺术的高级魅力和超级享受。
    当然,我也不能不说到我对今年春晚的三大遗憾:
    首先是,我们这个国家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没有解决好如何对国人进行教育的问题。当今年的春晚上,那些木偶似的所谓全民榜样们,又一次出现在春晚现场的时候,我不无遗憾地想到了这个问题。任何国家都会有宣传、都会有教化、都会有倾向、也都会有倡导,这不假;可是,反观我们的作品,不管是一部影片还是一台春晚,其中的政治手段显得太苍白、太简单、太武断也太露骨了,不懂得潜移默化,更擅长赶尽杀绝。在春晚这样中华民族普天同庆和皆大欢喜的场合,让那些雕像们跑来干什么呢?告诉全民应当向他们学习吗?真可谓是太过幼稚的政治理念和令人厌恶的直奔主题!如果认为只要在众人围观的时候就应当抓紧机会教化国民的话,那就把原本复杂的政治教育看得太简单了、太肤浅了、太盲目了、也太教条了;这样不厌其烦地、喋喋不休地、咄咄逼人地、穷追猛打地围追堵截行为,如果真有什么效果,反而不正常了。在此,我想到了一句很平常也很哲理的话: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
    我的第二大遗憾来自于对农民歌手的刻意推崇。春晚这样做已经很多年了,时不时地会推出一两个节目,像前年的农民老马、去年的旭日阳刚和今年的大衣哥朱志文等,无不是此类理念的反映。这样做的目的很容易理解,就是要让全国或者世界的观众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在中国那么重要的令国人瞩目的第一娱乐舞台上,也出现了农民或是农民工的身影,这表明了我们国家和政府对农民或是农民工很重视,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实现了人人平等!如果真是这样的社会现实倒好了,我的感觉恰恰相反:一方面,我们在对待像农民工被欠薪这样事关农民工生存的问题上,多年来都没有很好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农民在养老、医疗和社保等头等大事上却是步履蹒跚和举步维艰的。如果不是设身处地地为仍处在社会底层和下层的农民和农民工父老乡亲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一味地在这样的表演场合做一些华而不实、花里呼哨的表演秀的话,是不是未免显得太舍本逐末,太避重就轻、太蜻蜓点水,也太杯水车薪了呢?
    我的最后一大遗憾来自于对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整体印象。尽管那些老面孔们不遗余力地再一次披挂上阵了,尽管也有新秀新人的加盟,甚至是歌星大腕们的反串,可是,不管是小品、相声还是相声剧,我觉得都没有太多地出彩!老是炒小三的话题,重复得多了,就没什么味道、甚至是让人反感了。有人可能会说,今年春晚由于赵本山的出局,才让整个语言类节目显得波澜不惊、平淡乏味的,可我觉得,把整台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宝押在赵本山一个人身上,这本身就太不正常了!我觉得语言类节目的惨败,和我们的影视剧一样,都有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主题太过单一了:现实社会中太多的无奈和太多的欠缺,太多的贪赃枉法和太多的无法无天,都不敢说、不能说、不想说、也不会说,一味地制造廉价笑料,一味地回避社会热点,一味地粉饰和谐社会,一味地颂扬太平盛世,其结果就只能是带着锁链跳舞,锁着喉咙唱歌了!
    总之,我现在每年都习惯地看着春晚,看完后也都会留下些什以、忘掉些什么、抱怨些什么和感叹些什么。看到了春晚上的遗憾连连,我知道那不是春晚编导的功力不够或是才华有限,反而我要说:在那么偏执的作文要求下,我们的编导们还能做出总体上来说那么漂亮的命题作文,这功夫已经是太不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