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处处存知己
喻建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公元649年——公元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唐朝时期,交通毕竟和现在完全不同, 一般人的活动半径大概就在10公里,如果因到他乡而分别,原来的相好都会感到十分悲凉,因为往往一别就再也不能相见了,确实是酷似死别,在这样一点上,离别的诗歌也就肯定全是满染哀凉之情。可是王勃的这首离别诗却另有一番灿烂。特别是告慰友人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把友情的距离拉到了永远的亲密无间。难怪千余年来,一直被人们引用和传诵。
人类的感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亲情,友情,爱情。亲情发生于亲人之间,是血缘在发生着作用,是家族的利害关系和凝聚关系在发生着作用;友情发生于非亲人之间,发生于曾经常常聚首的人们之间,一起学习的同学,一起工作的同事,一起相邻居住的邻里,常在一起聚会的趣味相投者,是友情的萌生源;爱情存在于具有两性特征的生物间,它是具有两性特征的生物对异性的感情,它的表现形式常显示为对异性的趋附,想和异性接触,期望与异性有身体的接触,期望与异性共同完成性交行为。当人们处于爱情中,人体内会产生四种化学物质:多巴胺,正肾上腺素,苯乙胺和催生素。这前三种化学物质都能够使人产生对爱情的激情,后一种物质则能够在产生对爱情的激情之后,延续产生对爱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知己是友情最高形态的反映,比邻是故旧稳定持续的友情的写照与征象。当怀有友情的双方达到知己的程度,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弹你唱,你吟我伴,我想你也想,我恨你也恨,我喜你也喜,我痛你也痛。人生难得有知己,反映了友情达到最高形态是很难得的,友情的贵重也可想而知。乡里乡亲,邻里故人,这种友情充满着稳定的色素,内蕴着多多少少的安全和可靠,在人们活动半径很小的时代,是依持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随着人们活动半径的扩大,比邻的比重在友情中逐渐降低。
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活动半径正在日新月异地扩大,友情存在半径也在日新月异地扩大,情投意合的友情关系也在不断地扩大其范围,缩短其距离。当人们的速度提高到20000公里/小时的时候,离别再也不会有伤感,别情离绪恐怕已经很少有人还能有切身的体会。海内处处存知己,天涯比比即近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