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鹿到蒙牛,中国传统之为人所用(1月3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跟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不同,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先举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在李安电影《刮痧》的开篇在为许大同举行的庆功会上,小丹尼斯和老板的儿子打了一架,许大同要他向老板的儿子道歉,小丹尼斯没有接受,于是打了小丹尼斯一巴掌。后来,许大同跟老板说,这是给他面子,但他的老板觉得很难理解。搞不懂父亲动手打自己的儿子,怎么就是给外人面子!

在影片《刮痧》中,护士发现小丹尼斯背上的刮痧所致的伤痕时,马上报案,其他人也为了小孩生活在自己认为的虐待环境中而不惜出庭作证,连许大同的老板兼朋友的那个人同样出席,因为他们认为控告父亲打孩子,是为了对小孩好。

最终许大同赢得了官司,让美国人相信自己给孩子刮痧并不是虐待,而是给孩子治病。

 

老外无法理解刮痧会解毒治病,更无法理解中药的那么苦涩的中药汤,会有治疗疑难杂症的功效。但似乎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却是有很强烈的自豪感的。

至少中国人把中医中药作为国粹,中国人将宁可丧失自己的里子也要给外人面子为礼数,中国人宁可自己吃亏(吃哑巴亏),都会把笑容与平和献给客人。

中国人会把内部统一之后,再去一致对外,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可惜的是中国人几乎永远都不会统一,而仅仅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而且历来如此,至今未变!

 

虽然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对己苛严,对外包容的态度却正在成为国际资本的工具

中国人的谦逊内敛与自责的传统正在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利用,成为国际资本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地,甚至重新洗牌的武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乳品产业。

 

2008年三聚氰胺的风波之后,中国乳品市场就一直没有消停过。随着商场烽烟四起,外资品牌与进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三年左右的时间,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50%,利润率也越来越高,一般洋奶粉的毛利率达到70%80%,个别产品要达到百分之一百。进口的洋品牌姿态越来越高,可以做到涨价的时候都肆无忌惮了。

201211日起,新西兰的婴儿配方奶粉和酸奶关税降为零。成本为100元的进口奶粉,加上关税及增值税,调整后的总成本为128.7元,比调整前的140.4元,下降了10多块钱,降幅相当可观。

与关税降低相反,从201112月份开始,美国品牌惠氏的配方奶粉在全国各地陆续调价,平均涨幅达到8%,调整后的900克一阶段产品,零售价格每罐将从378元上涨到408元,上涨30块钱。

就在一长一降之间,以惠氏为代表的洋奶粉的利润率又提高了。

就此主题,贾春宝专门在1230日写了文章《是谁在助长进口产品的嚣张气焰》。

 

公众内心关于食品安全的弦一直处于紧绷绷的状态,很不幸,在接近年关的时候,这根弦再度濒临断裂。国家质检总局在201110月对涉及21个省市128家企业生产的200种液体乳产品展开的抽查,涉及蛋白质、酸度、铅、无机砷、总汞、铬、黄曲霉毒素M1、金黄色葡萄球菌、三聚氰胺等18个项目。

1224日,质检总局公布了对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抽查发现蒙牛、长富纯牛奶两种产品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符合标准的规定。

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较标准超标140%。福建的长富纯牛奶(精品奶)黄曲霉毒素M1超标80%。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强致癌性。对于这一检测结果,蒙牛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蒙牛眉山工厂产品抽检的情况说明》承认这一检测结果并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

福建长富乳品发布致歉函,称这是该公司“13年牛奶事业上的一个奇耻大辱

 

在公众眼里,一个屡屡失信于消费者的企业,它的确保究竟有几分公信力是要大打折扣的。易言之,目前不仅该批次产品是否真的进行了封存和销毁,不再听凭蒙牛自说自话,而且蒙牛在市场上销售的其他产品是否都无质量问题,也应该由质检部门进行一次彻底的全部检查,否则如何化解消费者的疑虑?

显然,对蒙牛的质疑,已经从特定批次的产品扩展到所有品类的产品,从偶然的过失更上升到对其设备的检测流程,并对企业诚信大打折扣的高度。

专家更是推波助澜地把战火引向了蒙牛的管理流程的高度。蒙牛自诩生产线上的每一包牛奶都要经过9道工序、36个监控点、105项指标检测,只要有一个检测项目不合格,整批产品都不允许上市。

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评论说。蒙牛黄曲霉毒素跟双汇瘦肉精很相似:问题出在原料上,但企业没有保证原料合格。作为常规检测项目,蒙牛居然没有自检出来,说明其生产和质控存在重大缺陷。

更有评论直接质问:为什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轻易就能检出的致癌奶,而蒙牛就没有检出来?难道所谓的检验程序只是走过场?

 

中国人的愤怒,又一次被点燃了,对蒙牛的声讨与封杀之词不绝于耳。

好事者把蒙牛津津乐道的“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词改成了“每天一斤奶,干死中国人”,并把蒙牛广告中那个经典的航天员的画面PS成为骷髅脸。

公众甚至对作为明星企业家牛根生的人品与人格进行了无以复加的批判。大有“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

 

我们不能排除企业的不规矩行为,某些企业甚至为了逐利而丧失基本的良知,而到了有恃无恐的程度。这难道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吗?应该不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先人是诚信为本的,我们看到的这些斑斑劣迹恐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被激发”出来的吧!

不管是权威的有关部门,还是貌似中立的传媒,不管是理性的专家还是感性的草根,都成为点火就着的炸药,中国人的良知被唤起之后,总是会首先对“自己人”痛下杀手。

 

我们看到的是,三鹿倒下之后,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忐忑之心一直没有丝毫缓解,这使得中国的乳业失去了半壁江山;洋品牌有恃无恐、肆无忌惮,那之后,蒙牛便危机不停,危机不断,遭遇到了灭顶之灾,危机愈演愈烈。

中国人在灭掉三鹿的时候,没有丝毫的仁慈与手软;现在,蒙牛又成为“公敌”,我们很难对这种指责有任何辩驳,至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身正不怕影子斜,至少蒙牛做不到这一点,而且这又是关乎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的事情。

 

但事实证明,中国人的义愤填膺,到头来总是被外人利用!

如果蒙牛倒掉,将至少有数倍于三鹿的员工失业,将有更多的投资付诸东流,将有更多的财税收入化为泡影,将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家感觉胆战心寒。

而且这个显然已经对整个乳品产业构成了伤害。1226日,A股乳业股纷纷走低,伊利股份昨日午后重挫逾8%领跌,光明乳业跌2%,皇氏乳业跌0.85%

20089月起,印度就禁止进口中国牛奶和奶制品,20111224日禁令刚结束,而现在,印度要将禁令延长到2012624日。奶制品包括巧克力、糖果、糕点等。该部门没有提到任何限制的原因,但有消息称可以被认为是害怕产品中含三聚氰胺

 

贾春宝在1230日的《是谁在助长进口产品的嚣张气焰》文章中,提到了推动进口商品的嚣张气焰,并维持高价格、高利润、高姿态的一些因素;提到了进口产品的嚣张气焰,是国际势力叩开中国国门的实质性需求。

在国际化的环境中,没有民族主义存活的空间,因为单纯从形象与实惠、进口与出口、与时俱进与因循守旧之间,总是会有针锋相对的利益导向。当人同时会面临两个方面的言论,而且那些言论都能自圆其说的时候,难免会丧失基本的理性判断,而被别人利用。

 

近十年来,中国乳业在经历阜阳劣质奶粉回炉奶还原奶三聚氰胺风波等事件的冲击下,已经步履艰难,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更是千疮百孔。乳业标准的公允性遭到质疑,是否将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中国乳业所经历的纷争之中,大企业在迅速增加其市场份额,中小企业由于经受不了经营压力,开始纷纷倒闭;外资乳企开始加快进入,大肆侵吞中国乳业市场,一场激烈的中外乳企攻防战中,外资与进口品牌的占有率迅速提升。

20089月,贾春宝还可以去怀疑三聚氰胺是列强与国际资本的阴谋,并呼吁大家理性一些,清醒一些,不要被外人利用,并成为外资品牌扫荡中国市场的开路先锋。

但中国人被外人利用而自毁长城的案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达,国际化、城市化与泛商品化的引导下,以后也不会有任何减少,所以现在也只有无语。

 

说一个让人颇为纠结的事情。一位家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的孩子基本上一周左右就要报销一罐900克的奶粉,一个月就要4罐,仅奶粉一项支出每个月就要上千元。为图省事,许多家长都是一箱箱奶粉地买,海外走粉族的队伍也不断壮大,从临近港澳地区的城市迅速扩大到内地城市。

而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到海外走粉的家长,则宁愿忍受国内外资品牌奶粉掀起的一波又一波涨价潮,也不愿意买国产奶粉。还有一部分消费者,则千方百计通过网络或者其它方式帮衬海外代购奶粉。

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06月底,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78.2亿元。其中奶粉是最主要的海外代购品之一,所占比为17%,排名仅次于首位的化妆品。

 

在以往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时代,一个妈妈把2~3个甚至7~8个孩子喂养成人都不是什么新闻,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抚养孩子的压力反而越来越难以承受了,坚定地用母乳喂养的妈妈们也越来越少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单纯归结于新晋妈妈的女性有心无力,难免有些偏颇,但这确实是人性的悲哀。

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建议将“在6个月以内的婴儿必须用母乳来喂养,不准用这个奶那个奶”立法,强制用母乳喂养,并表示这是保证我们下一代最好的途径,毕竟“你妈妈不会害你”。

贾春宝认为:一个舍不得给自己的孩子母乳的妈妈,应该也不是什么称职的妈妈,是丧失本性的妈妈。很难想像,用奶粉(特别是进口奶粉)喂养大的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会有多么强烈,不叛逆已经算是值得庆幸的造化了!

 

回到中国乳业的纷争。假如说三聚氰胺让中国的国产奶粉在乳品市场失去了半壁江山,那么一旦蒙牛倒掉,中国的国产乳制品恐怕将全军覆没。其结果就是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乳制品的市场定价权被国际资本收入囊中。

难道这就是那些义愤填膺的人所乐于看到的吗?

理性地看,在实际生活中,愤怒往往于事无补,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愤怒是一把双刃剑,让爱自己的人受伤,也让自己受伤;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东西。也许,一个人只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愤怒,很理智的对待所发生的事情时,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