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的发家史:从洗碗工到光伏首富


他是旅居澳大利亚的世界顶级光伏科技专家。他用四年的时间,成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进行了产业化。企业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已经入籍澳大利亚的他被“错误”地挂上了“中国内地首富”的桂冠。他———就是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博士。

  贫穷让他从小被抱养   

  
        1963年2月,施正荣出生在江苏省扬中市。“这是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很多家庭吃不饱,穿不暖。我很自然地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施正荣回忆道。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养大一个孩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施正荣的亲生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无助、无奈。施正荣的命运不得不过早地面临了选择。

  
        “因为自然灾害,家里非常贫穷,无法同时养活两个孩子。而我的养父母家刚出生的一个女孩却因疾病夭折了。所以,我就被送到施家,由他们抚养长大。”施正荣说。

  
        “因为两家离得不远,所以在我五六岁就大概知道自己的身世,到十岁就很清楚了。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跑回原来的家,也从来没有埋怨自己的亲生父母。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多事情都是迫于无奈。”

  
        事实上,施正荣不仅没有怨悔,对施家反而充满感激之情。“养父母对我非常好,甚至超过他们的亲生孩子。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不管家庭有多拮据,养父母都全力支持我的学业。没有他们,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

  
        “家里两个人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爷爷,一个是母亲。”说起爷爷,施正荣满脸幸福,“他解放前就是帮助寺庙理财的人,很有经济意识。他从小就告诉我,‘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那时候不让做买卖,但是他还是能找机会在附近几个县做些小生意,所以家里经济一直都挺好的,印象中我就没有挨过饿。”

  
        对于母亲,施正荣更多的是尊敬:“母亲对人特别好,那时候家里附近有一些外地来的工人,过年过节的时候,母亲就把他们请到家里一块吃饭,这是很少见的,平时帮助别人她也总是很舍得,这让我长大了以后很懂得要和别人分享。”

  
        无锡尚德上市之后,施正荣很快拿出了几千万元成立了一个基金,取名“施氏家族慈善基金”,以示对施家的感恩之情。

  
        发奋读书走出小地方

  
        “小时候,我常常坐在家乡的江边,看着远方一座又一座大山,我总是在想,江的对面是什么?是村庄,是大山抑或是另一个世界?不知道,但很想知道。”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施正荣说,“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走出扬中这片狭小的天地。”

  
        除了好奇,施正荣走出去的另一个动力是“穷则思变”。施正荣回忆道:“和绝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一样,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农村里插秧种田。清晨出门劳作,日落而息。天天在泥地里摸爬滚打,又饱受蚊虫叮咬,滋味非常难受。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走出这片小天空。”

  
        有动力,更有聪慧,施正荣的学业生涯可谓一帆风顺。1979年,当中国恢复高考两年后,年仅16岁的施正荣就顺利考上长春理工大学。对大学生活,施正荣用“简单”两个字给概括了。“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学习英语。当我学习数理化感觉很疲惫的时候,只要翻开英语书籍,就会觉得全身轻松。英语是我枯燥学习中的最好调剂品。”成绩优良,英语优秀,1983年,施正荣顺利考上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出国也曾洗碗当厨师

 

  
        1987年,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出现在眼前。“那个年代,国内的机会远没有现在多。我希望有机会出国,希望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愿望强烈地刺激着施正荣,而这也成为了他再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

  
        得益于扎实的英语学习基础,施正荣参加EPT考试,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抓住了出国机会。1988年5月,施正荣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进修。

  
        施正荣认为自己绝对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笑着说:“好不容易出国了,首先要赶紧把老婆弄出去。”于是,这个一直做学问的“学究”一到周末,就一改研究员的样子,穿得西装革履地到处去找工作、去赚钱,目的就是给妻子赚够学费。

  
        施正荣跑到日本餐馆用“纯正”的日语说:“初次见面,多多关照。”———那是他仅会的一句日文。

  
        除了勇气,还有实践,为了能挣到足够的钱,从不烧菜的施正荣,硬是学下了厨师证书,做起美国菜;在国内习惯深居简出做科研到深夜的施正荣,也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到咖啡馆连续洗碗16小时。

          一番艰辛后,1989年,施正荣顺利地把妻子接到澳大利亚,一家人重新团聚。

     
        偶遇名师闯出新天地

  
        毕业以后,施正荣希望能够继续深造。“一开始想进物理系,但当时那个实验室因为资金不足,没有能力再接收新成员。一次,无意中看到广告,说电子工程系要招兼职研究员,我立马跑去应聘,可实验室已经招满人。但对方很热情,还是让我参观了实验室。”

  
        恰恰在几乎绝望的时候,新的机遇出现了。“有人介绍说二楼的马丁·格林教授要招人。”

  
        毫无顾忌和胆怯,施正荣立刻跑到马丁·格林教授实验室,并敲开门。“出来一个高大英俊、风度翩翩的教授,着实把我震住了。”施正荣向马丁·格林教授讲明前来拜访的目的。“一开始,他并不想要我。但我告诉他,我只是想找兼职工作,只想再深造时,他同意我留下了。”施正荣自我评价说:“也许,我的性格中就是有一种执着的精神,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师从这位全球光伏权威后,施正荣开始从事光伏电池研究领域,他的专业也开始彻底转变。多年的辛勤奋斗、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让施正荣倍加珍惜当时的机会。

  
        施正荣没有浪费这个宝贵的机会。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获得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博士学位,成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上攻读博士学位时间最短的博士生。

  
        1995年,以马丁·格林教授和施正荣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实验室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并成立了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当时,我是公司的科研主管,并参与公司的管理经营。”

  
        施正荣在主持研究多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开发研究期间,在国际杂志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个人持有10多项光伏电池技术发明专利。

  
        “在参与经营过程中,我也开始充分意识到成本问题、市场化的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关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给我以后创业都带来很好的警示作用。”


        福星高照施正荣

  
        虽然施正荣一再强调自己的成功来之不易,历经十多年的技术积累,经历“社会大学”的残酷考验,但不可否认,相对于绝大多数同行来说,这位四十多岁的科学家富豪一路走来,确实是福星高照。出生没几天,施正荣便因为家庭贫困被送到了施家。骨肉分离,这件多少带着些悲剧色彩的事情,在施正荣身上却变成了喜事。这是一户好人家,爷爷有经济头脑能挣钱,家里十分殷实,父母勤劳善良,宠爱孩子,即便是后来有了自己的几个孩子,却依然将养子视同己出。更重要的是,施家重视教育,一路支持施正荣读书。

  
        高中毕业,赶上恢复高考第三年,16岁的施正荣顺利考入长春理工大学,四年之后,又顺利进入中科院上海光学研究所读研。毕业参加工作刚刚两年,遇上单位有两个出国名额,施正荣参加考试,正好得了第二名,得以游学澳大利亚。

  
        留学一年期限眼看就要结束,施正荣几经巧合,敲开了一位叫马丁·格林的太阳能教授的门,对方正好需要一位光学研究方面的助手,施正荣第二天便拿到了留在澳洲深造的邀请书。更重要的是,马丁教授是全球太阳能科学的权威,施正荣一不小心投奔在一代名师门下。

  
        回国创业,施正荣遇上了一个难以想象的保姆式政府。这个政府先号召当地的8个国企,一块给施正荣创办的尚德公司投资600万美元,在尚德羽翼渐丰准备到海外上市的时候,又号召国有股全面退出,为风投让路,也大幅提高了施正荣个人的持股比例。

  
        尚德的产品面市不久,德、美等国先后出台相关法规,全面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太阳能电池市场因此暴增,面市不久的尚德产品技术先进,价格优惠,使其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之一。登陆纽交所的尚德,也成了资本市场追捧的新能源概念股,市盈率高达五六十倍,远远高于在纳市的中国网络股,也因此成就了施正荣的近两百亿身家。

  
        艰难历程读懂社会

  
        “现在大家很好理解光伏产业了,尚德刚开始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政府把几个股东拉过来,大家可能感觉那几百万美金有点要打水漂的。”施正荣很快面临一个致命的问题,公司虽然已经“宣布成立”,但股东们的出资掏得并不是很痛快,以至于厂房建设、设备购置也都进展缓慢,甚至于很快连员工工资都成了问题。

  
        “从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我都带头只拿四分之一工资。”这段日子,对今天的施正荣来说,已成了光荣的革命历史,但在当时,很多员工动摇了,“我从澳洲带回来的一位博士也走了,这一下子更多人都觉得我不行了,连自己带回来的人都跑了。”

  
        另外的难题来自文化上的不适应。决定创业之后,施正荣曾经对在国外还是国内创业进行过比较,最后觉得自己还是比较了解国内的文化,于是决定回国,但他很快发现,离开了十几年的故乡,自己其实也不是很了解,“说好了要商谈一个项目,坐下来了不说事情,先喝酒,喝好了再说,那一开始感觉是有些别扭的!”

  
        最近,有人给施正荣写了一本书,把他早年的经历,创业的艰难都给搜集了出来,书稿到了施正荣手里便给压了下来,“尚德毕竟走过来了,现在要学会用一种阳光的心态,去看待过去的经历,很多故事说出来不好!”

  
        具体的故事、具体的人施正荣不愿意提,但一番感慨却是少不了的:“从2003年底到2005年年中,这一年半时间,我可以讲,我是中国社会大学博士速成,对中国那些至理名言,理解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以前在中学小学学到的那些成语,原来只是记住了,并没有理解,现在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天时地利人和’,什么叫‘任重道远’、‘同甘共苦’,什么叫‘颠倒黑白’。”

  
        施正荣认为这段时间自己成长很快,“从一个比较天真的学者,一下子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男人,知道社会生活不会一帆风顺。”

  
        资本市场扬名立万

实际上,回过头来看,虽然施正荣自感历经艰难,但相对而言,尚德的发展还是相当顺利的。2002年,经过一年多筹备,尚德顺利投产,第二年,便实现了90多万美金的盈利,同时开始成倍扩产,到了2004年,尚德已经获得了近两千万美元的利润,2005年达到了5000万美金,刚刚过去的2006年,预计可以获得一亿美金的利润。

  
        不过,施正荣的扬名天下,是在2005年底尚德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之后,随着尚德股票的持续飙升,施正荣的个人身家也在几个月之内向两百亿人民币逼近,当大家将眼光投向这位留洋博士之后才发现,太阳能科学并不是他唯一的知识,对资本运作规则的娴熟运用,在这场科技财富传奇中同样不可缺少。

  
        如前所述,尚德成立之初,施正荣依据现金和技术入股,持有公司25%的股份,之后经过一些公司奖励,股份有所提高,然而在尚德上市之后,大家却发现,施正荣持有的股份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到了46.8%,这中间经历了一场涉及境外机构贷款介入、风险基金注入、国有股退出等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戏法,最终的结果是原来国有投资者获得十几倍的收益套现退出,境外机构贷款方取得成倍收益,风投们拿到自己想要的原始股,整个游戏的总导演施正荣自己则摇身成了尚德的最大股东,大家皆大欢喜,尚德也顺利上市。

  
        “我花了十个月时间,在研究资本里面的东西,这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的一个游戏,”施正荣感觉自己现在在资本市场上也是专家了,“给其他企业当个顾问没有问题。”现在,施正荣另外一个身份是纽交所“国际顾问”,这个职务全球只有30位。对于国内的后来者,施正荣提醒,资本这个游戏要玩得好,需要一个很强的实体支持着,那样就会玩得锦上添花。

  
        1963年2月,出生于江苏扬中。

  
        1983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年,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马丁·格林教授。

  
        1991年,以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

  
        1995年,任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技术董事。

  
        2000年,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CEO。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