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问孝2


  在这里,孔子又告诉我们,仅仅物质上的满足并不是真孝。仅仅的礼节上的、行为上的、为父母长辈干点活;把好东西给长辈们吃……是不够称之为“孝”的。色难指的就是态度上的,更深层次上讲,是心灵上的。如果想要颜面不出卖你,只有从心理上真的接受。

  孔夫子讲“孝”,没有那么多的大道理,甚至连一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给出,只是从一些小事情讲起,只是告诉大家什么不是,然后让每个人自己领悟。这就是夫子的教育方法,想想那些把大道理挂在嘴边的一些人,愈发觉得孔子他老人家的可爱。真理总是很简单,可是我们不相信。

  在这强调“为政”的一篇中,反复提到“孝”,其实是有理由的。过去的皇帝经常提到“以孝治天下”。“孝”在儒家的传统里是处于核心的地位的,为什么?因为在儒家的“身-家-国-天下”的体系中。“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因为对君,甚至对天下兴亡的责任感,都是从“孝”这个基本概念推而广之而得到的。可以说,忠就是孝的放大。没有孝,忠就没有了基础。所以名义上的讲“孝”,实际上也就是讲忠,也就是在讲“为政”的基础。当然这是论语的编辑者们的想法,孔子本身也许谈的只是“孝”。

  【参考译文】

  子夏来讲教孝道。孔子说:“(如果)侍奉父母有(为难的容色/不能保持愉悦的容色),(既便)有事,年轻的(能)效劳。有酒食,(能让)长辈先吃,难道就算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