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管理》:开启管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


博纳睿成 史贤龙

 

热衷于谈论中国近现代史的企业人,其实很少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经验反思当下迈向新商业社会的“激荡”历程。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就是只有当一个掌握了先进理论武器的政党,制定了符合最广大人群众利益需求及特定历史阶段的革命及社会政策,才能有效组织军民,取得最终的胜利。没有成熟的革命思想,就不会有成熟的革命政党,也就不能制定团结最广大群众的革命路线,形成浩浩荡荡的革命潮流。

就是说,思想,尤其是经过实践与理论双向互动形成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指导力量,思想是影响实践、决定实践结果的力量,而不仅仅是现实及实践的“反映”与总结。

中国商业的激荡30年里,中国企业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营销及管理思想,但不容回避的现实却是,西方的管理思想影响着中国商界的舆论氛围,但远没有落脚到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而本土的营销及管理思想又一直落后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格兰仕从发动微波炉价格战开始,被冠以“价格屠夫”的标签,这些以价格战诟病格兰仕的管理专家,在格兰仕成为中国以及世界微波炉行业的第一,并且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的时候,失语了。

同样的价格战,一度使长虹变成彩电业的“太阳”,却最终落入衰败的命运,那些当年为长虹的中国式营销叫好的管理专家们,也失语了。

西来的科特勒、特劳特、里斯、蓝海战略等,强调聚焦(不要多元化)、发现新市场、创新产品、开创新品类,偏偏是不以产品创新、单一品类为导向的宗庆后(娃哈哈)最后成了食品巨头、中国首富,而不是饮料业最擅长推出差异化新产品、概念化广告的农夫山泉。

有钱有势的新经济权贵——从谷歌、亚马逊、eBayMSN,都败在了草根创业者阿里巴巴-淘宝、百度、当当、腾讯QQ的手下,这是新经济的跨国巨头们首次完败于中国市场。

中国企业从山寨开始,往往后发先至,做出令“老师”们瞠目的成就,比如正在兴起的网购(电子商务)、没有苹果时尚的HTC等,已经创造出跨国品牌难以想象的新天地。

上述现象说明,中国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创业激情,30年中国式营销管理的实践,已经走在了任何营销模式与理论的前面,尤其是诞生在西方经济体的管理理论。

正在中国发生的,是一场人类历史没有任何经验的社会实践,中国文化的特质又决定了任何领域的全盘西化,都只能是激进知识分子幼稚的意淫与危险的冒进,是结不出果实的思想之花。

中国企业的数量与质量(规模、实力)不断壮大,需要多个层面的战略思想及战略方法论,来指导中国的商业实践,让中国企业少走一点弯路、少交一点学费、快一点长大成功,并能够“功成而无尤”。

 

 

从以上背景与角度,看鲁培康先生的《境界管理》,才能发现这部用心之作的时代价值。

 

《境界管理》是否能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发生积极的影响?这恐怕是读者,也是作者最关心的终极问题。

我带着这样的问题仔细阅读并思考了鲁先生总结的境界管理五层结构模式思想,我的结论是: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商业及管理著作里第一本融合了中西管理思想、方法、实践、经验的著作。尤其是作者提炼的五层进化式管理模型,是适合各类规模企业人确定管理目标、寻找管理方法、厘清管理思想的实战工具。

作者的精彩论述,需要阅读者或耐心通读,或择章选读,但无论哪种形式,我认为都需要把握《境界管理》的逻辑主线:进化的逻辑。

现实的中国企业,无论是管理对象、管理工具、管理结果,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是企业本身的变化,要求管理思想必须具备进化的基本视野,进化的逻辑,也就成为一本管理方法论著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气质。

与很多管理思想或理论不同,当前阶段的中国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实战”性格,也就是要拿起来就能用,用了就能看到效果(证真或证伪),这是中国实践派管理思想与学院派管理思想的分野。

但是,实践派管理思想并非由于突出“实战”性格,就变成愿望、情绪、口号的堆积。正在走向成熟的既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新一代管理思想者,其实战管理思想无不体现出完整、清晰、统一的“结构化思维模式”,这种实战性的结构化模式,正是中国新管理思想不同于一般经验主义财经读物的本质所在。

立身、立信、立命、立德、立道的五个境界层级,实际上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至强、由霸而王的企业征程的五个必经的发展阶段,《境界管理》总结的正是处在这些发展阶段的企业,应该如何设定管理目标、如何进行企业家自身的角色定位、如何进行自我修炼,如何选择相应的管理工具,以及作者最用心融合的,如何从中国原典哲学思想里汲取精神养分。

作者按照以上的结构化模式思维,完整地、原创性性地总结、提炼了企业管理的道、法、术,而且基本形成了道法术三者的逻辑一致性,这确实是企业管理思想的一次创举,开启了企业管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将企业管理的普遍规律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相结合,这是基于现代企业实践的中国化的管理思想,而不是以中国式关系学为核心的所谓“中国式管理”。

《境界管理》在中西管理思想的创造性融合上,迈出了成果丰硕的重要一步。

 

 

扼要分析了《境界管理》的主要内容,我们还是继续追问:这本著作能否有效指导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结构化思维的特点是,在这种思维模式及话语面前,你很难因为单独对某一点的赞同或反对而影响其结构的合理性,如果你不具备以结构化思维对结构化思维的整体颠覆能力,那么你能做的只有两个选择:学习中批判、或干脆不接触。

我不能预知读者或中国企业人可能的选择,但我认为,如果中国企业人特别是企业家们,如果带着问题与思考去阅读——无论是通读还是选读——本书,应该可以减少以下企业败局发生的概率:

当企业处于立身阶段,你不会用可口可乐、宝洁的管理模式、营销手段来管理自己的企业。创业期的企业采用成熟企业的管理模式绝大部分都会失败,因为创业企业没有大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人才结构,更不要说资源。小企业用大企业的成功方法去参与竞争,结果必然是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当企业初步形成规模的时候,“信用”——对员工、对股东、对渠道商、对供应商、对媒体、对政府——就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如果这个阶段的企业战略偏离“立信”的管理规则,你或许就会变成第二个旭日升。

德隆、三鹿、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双汇、蒙牛、国美,这些在中国商业进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创业者都是明星的企业家,为什么会在功成名就的“巅峰”之上,开始走下企业榜样的“神坛”?在立命、立德、立道三个管理境界的论述里,你不难找到这些企业所犯错误的管理思想根源。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尤其是以方法论为核心的管理思想,首先能够让学习者减少犯错的概率,避免由于企业家思维缺陷导致的企业风险,这已经实现了管理思想的价值。如果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且积极传播、积极分享的企业家,我们就可以乐观地期待一代冒险精神与人文气质兼备的“新生代企业家”的诞生。

他们,不必采用原始积累阶段的野蛮生长,也能在新商业社会里生猛成长;他们,或许才是中国新商业社会真正的中坚力量,而不是以财富多少衡量的小资、中产、白领。企业家境界的高低,是比财富的多少更重要的新商业社会的“构成元素”。

阅读一本结构化的管理著作,会比阅读企业家的传记、企业史或管理随笔要累一些,但一定比读学院派大师的管理著作要轻松,毕竟书中的企业、企业家、思想都来自中国企业人可感可知的生活环境与商业经验。

读者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在本书的目录中选择阅读起点,然后向前或向后延伸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也是结构化著作比传记、随笔式著作优胜的独特之处:结构化的逻辑决定了,无论你从什么地方开始,最终都能前后贯通地形成一幅完整的思想地图。

《境界管理》不仅有作者从中国2000多年前的哲学思想、西方200年来现代管理学、30年中国企业营销与管理的实践经验中打捞出来的各种鲜活的思想之鱼,更提供了捕鱼的工具——结构化的思维模式,这些都是本书最有价值的思想财富。

同时,我们可以大胆预言,一个中国化营销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工具指导中国企业决胜中国市场、征战国际市场的时代,已经到来。

《境界管理》吹响了这个新时代的第一声号角!

 

 

 

博纳睿成#中国产业价值研究#微群

 

http://q.weibo.com/408869?topnav=1

 

史贤龙#云营销#微群

 

http://q.weibo.com/810067?topna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