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与武当山共同打造汉水文化旅游品牌


 

隆中与武当山共同打造汉水文化旅游品牌

 

朱艳梅,郭顺峰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湖北丹江口442700

 

 

湖北省在2003年确定的“一江(长江)、两山(神农架、武当山)、三城(现代商贸城武汉、世界水电城宜昌、三国文化城襄樊)”的旅游发展战略,其实质是构建了一个广义的汉水文化旅游圈。其中的两山(神农架、武当山)、两城(世界水电城宜昌、三国文化城襄樊)在汉水文化圈中有着特殊的地缘和人缘关系,其旅游资源有很强的整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武当山和隆中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组合。

武当山和古隆中同属汉水文化范畴,是汉水文化中两个蕴藉十分丰富的文化载体,而汉水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武当山和古隆中的个案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了,但在汉水文化的大视野中审视二者的异同,揭示其固有的、潜在的关联,还是很有限的。此外,二者还是构建“汉水文化旅游圈”的桥头堡,二者都在为打造各自的旅游品牌而努力的时候,我们不妨换种思路,利用二者的合力效应,构建“汉水旅游圈”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武当山与古隆中传统文化内涵的清整:帝王之“道”与求仕之“儒”互补共生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大精神内核即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此三者是久经考验的、深入民族传统的、内化为国民特质的传统文化思想,所以她们具有源流文化的品性。无论是在传统中国,还是在现代中国所创造的人文社会景观,她们或多或少的、自觉不自觉的都成了这三家思想的外在表现和物质载体。武当山和古隆中所表现的传统文化底蕴也正在于此,只不过是置身于汉水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又经过后天的、人为的造作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彰显。

在传统的文化研究观念中,武当山无疑是道家文化的代表,而古隆中无疑又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但如此定位未免过于宽泛,不能凸显武当山在各大道教名山中的特殊地位,也不能让古隆中散发出更加浓郁的人文气息。它们同为在汉水流域、鄂西北大地上结出的文明之花,分明有着更加鲜明的文化特征,那就是武当山的道教文化有着一种典型的帝王“求道、布道、用道”思想;而古隆中的儒家文化则是一种披着道隐色彩的隐者“求仕、求官、求取功名”的文化。

帝王之“道”,是有别于民间之道的,是有着深刻的皇家内涵,洋溢着鲜明的皇家风范,打上了众多的帝王烙印的行道之地。武当山的帝王之“道”是典型的、是有史为证的。武当山,古名太和山,相传为上古玄武神(即真武神)得道飞升之圣地。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为“大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封为“治世玄岳”。自明成祖始,武当道教被明代诸帝作为“皇室家庙”,把武当真武神当作“护国家神”。明朝皇室推崇的武当道教,使得“神权”与“皇权”全面融合,也使得武当山拥有最宏伟的最具皇室风格的建筑群,最高规格组织的庞大教团,还有最强有力的财政支持等等。虽然自清代以后,武当道教受皇宠渐少,但其历代所受的皇室熏陶和烙印,仍是武当道教的主色调,笼罩着浓浓的帝王“求道、布道、用道”思想。

求仕之“儒”,是不同于平民之儒的。平民之儒讲求“平和中庸,温温尔雅”,注重内省修身,循礼自律,寻求人存在的价值,成就道德人格。求仕之“儒”讲求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再“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以致用,取功名,取仕途。而古隆中正是成就三国奇人,一代儒相诸葛亮的重要地方,诸葛亮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这里居住十年。在此期间他“躬耕陇田,勤求学问。拜师觅友,吟啸待时。”先生又自命“卧龙”,逍遥自在,大有隐而修身,不问窗外之事的感觉,但实际上是为自己横空出世,一统中原作准备。因此诸葛亮之儒道,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功利感,是乱世之中儒士们求官取仕的一种迂回战术,便捷途径。加之古隆中山岗重峦,幽峰莽苍,山不高大却深邃,水不多深却空灵,更给人一种浓浓的道隐色彩。诸葛亮在古隆中发迹,古隆中的文化也因诸葛亮出道后近神近妖的表现而闻名四方。与历史文化名人诸葛亮共存的古隆中文化从此也有了其文化的归宿——披着道隐色彩的求仕之“儒”的儒家文化。

把住了武当山和古隆中的传统文化脉搏,就不难看出二者之间在文化旅游价值方面的互立与互补。武当山以“道中之神”闻名,古隆中以“人中之神”闻名。帝王之仙道与隐者之人道在这里若隐若现,空灵神通。在武当山你可以体会到“人入仙道”的神奇伟丽,在古隆中你又可以体会到“仙入人道”的宁静淡泊。帝王之“道”与求仕之“儒”两种极具落差,也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以及由此两种文化特质规定而成的山水风物、人文景观、宫观厅堂、民俗仪礼、神话传说等等,他们共同生发于汉水这个悠久而又神秘的文化圈内,又如何不是一种旅游文化的诱惑呢!可以说帝王之“道”与求仕之“儒”是汉水文化圈中极具活力的文化因子,是古代主流思想和官方意志在汉水流域的凝结和变异,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出世愿望构建出先民们复杂的精神世界和宗教道德追求,到隆中去寻历史名人诸葛亮的文化根,到武当山去探求古代帝王的宗教情结,也是我们打造汉水文化旅游品牌的立足点。

二、建筑:巍峨奢华的帝王仙观与精当质朴的隐者草庐武当山的古建筑历来被世人惊叹,据《大岳太和山志》称:武当山在明代时“宫观宏丽,皆天下所无”,“栋宇之盛,盖旷古所未有也”。国务院于1982年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群“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武当山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各方面无不体现了一种皇室的大气和奢华,从现今仅存较好的129处古建筑,1182间庙房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一种帝王仙观的风范。

武当山众多建筑,包括一桥、一井、一池、一门、一象、一器都可能是皇帝本人下旨“敕造”,“御制”的,其建筑规划设计的思路也由皇帝钦定,即根据《真武经》中真武修真的神话,充分利用自然,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在永乐9年至永乐22年的14年间,永乐皇帝动用20万人大修武当,在天柱峰到古均州120华里长的“官道”和“神道”上,建成了九宫八观等33处宏伟的道教庙宇,时时处处都有相关建筑点缀其中,共计有500多处建筑,庙房2万余间,足以使武当山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建筑群。

相比武当山的巍峨奢华,古隆中的建筑只能算是“小户人家”,它坐落在半面丘山之中,建筑面积最大的隆中书院也只有1123.4平方米。古隆中的建筑主要是作为个人或家族居住、生活和隐憩的,所以其建筑风格以质朴、精当、小巧、实用为主,其间充满了个人的情怀志趣、喜好倾向。但这却是民间建筑的代表,22处大小建筑物错落有致的深藏在绿树丛林之中,宁静清幽,俨然一幅有山有水的别院山庄。

武当山和古隆中的建筑都注意了自设之景与自在之景关系的处理,都体现了顺应自然,融入山林的思想,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威严、奢华又充满神秘内蕴的武当山帝王仙观和清淡、质朴又充满超然气息的民居草庐截然是两种不同的享受。建筑文化的强烈反差,无疑又为游客们提供了多重选择,他们走在了从天界到人间的道路上。

三、地域渊源:一水相连群山起伏武当山与古隆中在自然风貌方面的显著共同点是它们都在山上,显著的不同是武当山是山中之山,而古隆中是平原之山。武当山的标志性建筑金顶位于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之上,还有“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山中奇景,谓之为山中之山亦不为过。古隆中地处鄂西山区东部边缘的过渡地段内,在地貌上属于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形。《三国演义》中曾载此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其标志性建筑腾龙阁的海拔也不过300米,但相对于一马平川的荆襄之地来说,已经是“平原之山”了。

另武当山和古隆中都不约而同的坐落在汉水之滨,古襄阳与古均州同为战略要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古隆中的地貌文化是平原文化与山地文化撞击交汇而成,而武当山的地貌文化则是纯粹由山地孕育而成,再加上同被汉水滋养,古隆中与武当山的山水文明是由汉水一脉相连的。

四、宏观依托:车城十堰与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十堰和襄樊都是国家和省旅游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城市。19868月襄樊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国务院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山古建筑群则于1994125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堰市也是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作为现代车城也吸引着众多游人。

从地理位置上看古隆中位于襄樊西郊,距市中心13公里;武当山距十堰市中心也不到半小时的路程。十堰和襄樊还有很大的交通互补性。武当山东连襄樊市,南依神龙架林区,西接十堰市,北临丹江口水库。距老河口机场90公里,距襄樊机场170公里。随襄十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襄樊到十堰只需一个半小时,到武当山只需一个小时。让旅游者“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在交通上的可进入性很强。

除了越来越紧密的交通关联,武当山和隆中的客源也还有很大的交流空间。武当山作为一种宗教文化旅游、道教圣地,香客是其传统的游客来源,虽然不象明、清两朝那样声势浩大,但为消灾免祸、祛病除瘟、祈雨祷晴、发财致富、健康长寿、求子求孙,每年仍有许多香客到武当山祈祷于真武大帝。除省内有大量的铁杆香客,周边省份有河南、陕西、湖南、安徽,以及沿海省份广东、广西、浙江等每年都有进香朝拜的香客到武当山。另外,近年来到武当山游览的外国游客也日渐增多。港、澳、台三地也多有游客团体进山。隆中则是全国著名的“三国旅游线”的重要站点,《三国演义》120回有31回的故事发生在襄樊,作为历史文化名人诸葛亮的故居,也常年有人来寻访古迹,瞻仰留念。襄樊作为一个整体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游客数量也相当可观。在此,武当山要充分利用襄樊作为湖北省第二大交通枢纽的优势,让每一个到襄樊的游客都能到武当山来,而每一个到武当山的游客也可以取道襄樊去体验一下名城风采。而现在两地官方和旅游单位的宣传协作还是很薄弱,需要加强。

同为汉水流域的文化奇葩,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再加上可以依托的名城古镇,不可隔断的水陆空交通关联,武当山和古隆中的联合品牌效应势必更有冲击力。以隆中为起点串联起丹江口、武当山、郧县、房县、神龙架林区和自然保护区、再到三峡,一个完整的汉水文化旅游圈必将构建成功。隆中——武当山的文化旅游线,神龙架——三峡的自然景观旅游线,必然交相辉映,吸引着全省、全国、全世界的旅游者。

 

[作者简介]朱艳梅(1978-),女,湖北仙桃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助教,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