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动力原理》的注释与导读


注解与导读

【注解】

    下述几个注解对于阅读和理解全书的逻辑关系至关重要,故特此先行注明。

 

1)动力、动力空:这个注解是解释全书“动力”、“动力空”内涵的阅读说明。

在习惯用语上,“动力”作为一个惯用词的内涵常常被模糊融为一体化;甚至在英文也用“power”作为一体化来表明整体的能量、能力、功率等等。而在本书里,任何一处“动力”两个字都必须作为“动(motion)”和“力(force)”的两个自然独立存在元素来理解。

经典物理的运动和力的概念上是建立在有形的“物”之上。即物的运动和物的力。是先直观有物,再有动力的世界观。而本书的世界观是把动力作为最本质的自然存在、认为物质是由无形的自然动力所构成的。

本书把运动和力拓展到自然无形动力的共在。“动力共存”表示自然两个形而上的事件:“动”和“力”在不同空间的无形同步存在,而非可见的物质运动和力。

推而广之,全书的“动力空”三个字同样表示“动、力、空”三个不同的自然元素。就如“时空”表示抽象的“时间”和“空间”两个不同的事件一样。这里的空一般特指静态、无穷、无形、无动力存在、人类不可及的空间。

因此,书写“动力”等同于“动、力”;书写“动力空”等同于“动、力、空”。由于书写格式方便或利于分辨,“动力”和“动、力”;“动力空”和“动、力、空”在文章不同地方出现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只是书写格式的不同。

因为“动、力、空”贯穿着全书的三个灵魂,也是自然界三个独立不同的存在元素的共同叠加存在,故特此重点注解。

2)离心运动:本书定义的离心运动表示:离开自身所在的空间点的运动。例如:地球在空间的整体运动一定是离心运动,地球上的任何物质也是随着地球这个载体在空间进行着离心的运动。推而广之,宇宙内任何一点都存在离心的运动。

3)向心运动:本书定义的向心运动指:构成相对闭合重复的圆周运动就可以认为是向心运动。从电子原子的自旋,地球的自转到公转,都是向心运动的一种形式。同样,宇宙内任意一点也存在着不同半径(大小空间系统)的向心运动。

    宇宙内任何一点都存在着相对不同的离心、向心运动的叠加。

4)向心力、离心力:这是与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自然构成的动力共存力的自然存在;关于这个概念需要进一步阅读正文的内容,才可以得到统一的理解。

对上述动力、离心、向心动力的定义是为了与同名词的经典概念有所区别,最主要的是要拓展出比经典动力更大的动力空间视角。理解宇宙动力自然的自洽核心概念。在此之下也保持了经典的基本要义,使整个动力学体系具有科学的连续性。

5)意识、精神:人类文化历史对“意识”、“精神”、“思想”、“唯物”、“唯心”、“意识形态”等意识系统内名词的定义经常产生不确定的理解和分歧,为了解决在阅读本书将会发生同样的误解,我把这些名词一分为二,分为:“意识过程”和“意识内容”;精神的状态和精神的内容;思想过程和思想内容等等;以明确区分是物质范畴,还是精神范畴。特别强调,注意把“意识内容”作为一个“虚在的事件”来阅读本书。

 

 

 

【导读】

提示1:在目录中,不带有括号的英文标题表示该部分内容含有中、英两种语言。带括号的英文只对目录标题作提示性的翻译。

提示2:有了运动和力,才有物质的存在。而不是人类直观的先有物质再有运动。以无形的运动和力为第一性来看待这个世界,是阅读本书的关键。改变这个有史以来,习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世界观将是物理科学的突破,也是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本书是为人类宇宙观的终极实现而写的著作;更是为那些热爱宇宙、自然逻辑辨证;追求自然科学真理、喜欢探索自然未知的人们而写的一部哲理作品。

我把《宇宙动力原理》作为<广宇总论系列>的第二部:“哲理概述”。她与广宇总论的第一部著作《数学与物理的统一之哲学原理》的“数理概述”篇构成数理与哲理的姐妹篇。第一部与第二部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数理”与“哲理”。第一部有较多的专业数学物理理论,而本书更偏向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自然逻辑推理、归纳法、和经典概念的哲学分析和解释。因此任何一个喜欢思考、热爱自然的人都能读懂它的基本要义。 

书中详细阐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自然存在之谜,即:无形动力存在规则,是世界所有事件都必须遵循的规则,也是永恒动态的确定性物理规则。

现代理论物理把人类对宇宙的终极理解称之为“终极理论”;受此影响,书名也以《物理终极理论》辅之,以汇入人类科学主流对世界的认识之河。

终极理论必须阐明两个问题:宇宙的本源和本源存在的自洽方式。这不仅是物理科学问题,也是一个逻辑和哲学问题。

本源就是本质的存在,基本的元素,不再有来源的自然存在;这,要用自然哲学的逻辑来理解本源存在的核心内涵。

本书除了指出宇宙有三个本源:“空间、运动、力”;也详细地阐述三个本源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方式;即:动、力在空间自洽的存在方式。并宏观解释这种存在方式是如何构成了万物和宇宙自然的整体动态存在。

阐明上述两个问题之后,为连接经典概念,书中对物质、时间、意识、存在关系、因果关系、宇宙起源等观念给出了与本源关系的逻辑分析。

由此完成了:以“动力空”代替了“时空”;以“宇宙自洽存在”的视角取代“因果起源的宇宙”的终极理论探索。

宇宙源于动、力、空三个本源的共同存在。空间、运动、力的自洽动态存在无需动力之外的任何来源。或一切来源都是动力空的不同组合。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追求,止于对本源存在及其规律的认识。凌驾于自然本源之上的起源,必然落入悖论和臆测。

无形共同存在在的动、力、空三者是组合成有形物质、无形暗能量的所有来源;宇宙任何一点都是以动、力、空的比率存在,这种动力空的不同比例构成了人类看的的一切物质和不同的动力空间。动力空是构成自然所有存在的根本属性!

《物理终极理论》指出动力关系是宇宙内所有关系的根本。对自然“自在”和自然本质上“动力共在”的形而上逻辑理解,完全可以满足人类对所有宏观和微观来源的好奇和追问。终极理论是以动、力为本质,而不是以物为本质。即唯动、力,而非唯物。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曾经所唯一认定的物是由两个存在(动、力)在空间共同构成的事件。终极理论指出了动、力存在于空间的所有关系:方式、方向、比例和分布。而对于动、力复杂的叠加成万物是人类难于全部发现和全部确定的整体。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对于微观和宏观领域视野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不断涌现出“新的、形而上”物理现象和表象;这些涌现除了产生众多的基础学科和更细致的专业外,也使近百年来的物理理论产生越来越多的名词、概念和模型,但万变不离动、力的所有基本规则。

经典理论对于人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过程是不可缺或的。然而,无论在科学方面取得多大的进步,人类思想深处所希冀的物理统一理论;或称终极逻辑的哲学思想;或称人类信仰的依赖;或称对宇宙存在理解的终极,总是人类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

意识发展中的人类,伴随着实证科学的进步和对逻辑思考的逐步完善,产生了实证的各种现象、思辨的各种理论。建立了越来越丰富的名词、概念也企图终结这样一个挥之不去的终极情结。然而,人类意识上的分歧却永远存在着众多的不同。这种种不同是来自于意识的不同、参照系的不同、观测系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宗教的不同、互译的不同、对语言文字理解的不同、对相同的事件用相异的符号表达的不同、即概念名词理解的不同、甚至于现实目的的不同等等。说到底,它是一个关于对语言、文字、符号的共同意识和不同意识的分歧及思考方法所致的问题。

如此众多的不同使统一理论的实现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如何确定这些文字和符号使它延续于经典科学扩展,又使大家都能认同;而且确实是对应于自然本质存在的“自然意愿”,而不是人类的“主观意愿”是及其重要的。

自然最根本的存在是动、力的存在。人类主观的物质存在是人类对高速动力的视感觉原因;也是人类设定量化的现实存在。以这样的思路来看待,找出宇宙最根本的本质存在,并分析出人类主观的存在才能统一人类的终极理论情结。

按上述两个方向去分类,认为运动、力、空间是自然最为本质的存在。而时空观、质量、物质是人类主观感觉上的一种表象存在、是为了量化运动、力的一种存在。把这两种存在分为“自然意识”和“人类意识”,并沟通两者的逻辑关系,是解决终极理论的基本方法。

分清了自然存在和人类的主观存在,我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探讨这些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产生统一的自然存在观和科学的量化系统。终极统一理论就明确了方向;剩下的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用新的实证手段来不断补充、完善、证明整个统一理论的体系。这仍然体现着“理论先行、实践证明”这个人类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

终极统一理论除了用与“自然存在”相对应的名词“空间、运动、力”来解释之外;期望用人类自身创造的其它名词和概念来统一理论注定是不能实现的。也可以说,人类创造的名词必须与动力空这三个“本质存在”相对应。唯此,才可能取得统一的理论;因为只有“本质存在”的概念和名词才能在人类的意识里获得唯一不变的理解和统一。而其它所有的概念和名词只能是符合人类习惯和历史文化的“符号”约定和特指的事物而已。所有这些“符号”概念、特指的事物都是自然动力空间的大小和组织关系在人类不同的观测系、参照系反映下的写照。因此,在本书的叙述中,不得不对经典物理的动力概念以扩展的方式进行修正。当然,除非不得已的哲学分类,我不再建立新的物理名词和概念来表达自然存在,以免混淆视听。

如何对历史已经建立的物理名词和概念进行在本质上的修正是重要的。当然,统一的定义和修正将尽可能延续经典和满足人类对原来历史文化的认同,除非是纠正过去不太好的观念或可能使逻辑统一出现矛盾。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力”是一种自然无形的本质存在。是与运动无形共存的本质存在。

基于我们对一些名词和概念有多种的解释和各自理解的意义。如果不这样定义,本书将无以为继,希望读者包涵和容忍。当然,用最简单和明晰的文字,呈现出宇宙的存在方式于读者面前是我书写的全部责任。

把人类从那些复杂的数理概念解放出来,化为至简而直观的数理系统,并借此更清晰、简洁、理性地理解宇宙的存在,也是我的愿望,而写作水平的有限性和人类对文字符号的不同理解又将使我难于实现这一愿望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