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信心来自哪里?


  “股市信心”一词,最近常被提及。在1月6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表示要“提振股市信心”。而在去年年底举行的2011“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亦表示对股市“有信心”。

  “股市信心”之所以屡被提及,客观上源自于这两年A股的糟糕表现。继2010年A股摘取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最熊”的“桂冠”之后,去年以21.68%的年度跌幅再次“熊霸全球”,也导致投资者有不堪承受之重。A股市场不仅没有体现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反而被深陷债务危机泥潭的欧美市场远远地抛在后面,这一切显然是极不正常的。

  笔者一直以为,中国股市从来就不缺乏资金,倒是投资者信心常常缺失。试问,哪一波大牛市行情不是投资者对股市充满信心的“产物”?哪一轮大熊市又不是投资者信心严重丧失的结果?事实上,股指波动反映出投资者的信心波动,股票指数其实就是投资者的信心指数。在投资者信心严重丧失的背景下,A股市场连续两年“熊霸全球”并不足为奇。

  虽然股改已经完成,但A股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与深层次问题同样突出。郭树清履新中国证监会后,连续烧起几把“大火”,显然并非是无的放矢,而是一一击中了市场的要害与软肋。郭树清对于股市“有信心”,一方面在于中国有一批已经上市或将来会上市的实体经济企业,另一方面也在于其推行的对中国股市进行制度变革的监管新政。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否则,其健康发展与长治久安都只是“空中楼阁”。而要打造投资者的信心,笔者以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与加强制度变革。毋庸置疑,目前市场的诸多规章制度,并不能体现出市场赖以生存的“三公”原则,并不能真正保护好投资者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像新股发行体制、退市制度、分红回报等问题,之所以成为千夫所指,主要是因为其损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利益。

  其次,要强化监管,严惩市场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违规成本低亦是A股市场的一大“毒瘤”。正是由于违规行为得不到应有惩处,才导致了违规者不惜铤而走险前赴后继的格局。像被中国证监会定性为“案情重大,性质极为恶劣”的绿大地造假欺诈上市案,相关法院居然只是对上市公司罚款400万元、对责任人员均一“缓”了之。如此“严惩”,无异于怂恿与鼓励违规,不仅没有严惩违规者,更无法起到警示后来者的震慑效果。

  其三,出台集团诉讼制度,建立投资者对于违规行为的索赔机制。市场上的违规行为,最终的结局无不是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或上市公司的利益。目前除了上市公司因虚假陈述投资者可起诉索赔之外,像“老鼠仓”、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违规行为,利益受损的投资者却欲诉无门,这明显是不公平的。因此,监管部门有必要出台集团诉讼与对违规行为的索赔机制。

  只有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只有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切实的保护,市场信心才会建立起来。否则,一切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