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决定在
本来碳税开征之争仅涉及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但最近却有经济界重量级人物发表讲话并撰文(见附),对作为开征碳税理由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说全球变暖的问题本身就是伪科学,是欧盟和美国制造的骗局,并借此向其他国家变相索取利益。这倒让笔者这样怀有环保意识的人类坐立不安了。本来,要唤醒世人的环保意识已经是不胜其难,不少人是“我只管我享乐,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的态度,或许有多一些的人是持有“环保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思想。现在如果大众接受了重量级人物的“低碳问题是伪科学或骗局”的说法,那么,以后要说服大众多种树,少做浪费性的消耗就会更困难,要达到世界减少化石类能源消耗就更困难。想到这一点,笔者只好不惮自己人微言轻,斗胆来说上几句。
为了说明温室气体效应是个伪科学的命题,该文作者提出了如下的观点:
1. 提出温室气体效应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大学,东英吉利大学,所以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问题本身是否存在就值得怀疑;
2.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很小,仅占0.03%,所以其比例即使有所变化似乎不可能改变全球气候;
3. 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动植物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要小得多,所以人类的行为不可能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除上述观点外,该文作者认为,如果要实现低碳排放,欧盟的现有技术,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以及核电技术就有了用武之地,其他国家必须购买欧盟的这些技术,在世界竞相实现低碳排放的过程中,欧盟就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此作者推断欧盟在炮制温室气体伪命题方面有重大嫌疑。
重量级大师的推断表面上看逻辑似乎很严密,然而,若以自然科学的知识来分析(恰恰笔者自认为这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全面的),各条理由却是完全无法站住脚的。
首先,一个不言自明的学术原则是,判断学术性议题是否有价值的依据,不在于提出者是否著名,是否是重量级人物,而是应该分析议题本身的科学性或真正价值在哪里。认为名人的议题都是有价值的,非名人或小人物的议题都是无价值的,这样的价值取向显然离科学的治学态度太远的。再说,东英吉利大学虽然不能和牛津、剑桥齐名,在英国也有其学术上的地位。随随便便就断言这个大学的学者提出的或研究的问题不科学,依据实在不足,难以使人信服。
经过网上搜索,得到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简介如下:
全英排名23位,传媒专业全英第一; 生物科学和工程专业,被英国教育投资委员会授予满分5分的最高评价,是英国4个得到满分的大学之一;
学术实力:其新闻传媒类专业,在英国大学的专业排名中名列全英第一名。该大学的环境科学系是该专业英国最大的系科,并且最近被英国教育投资委员会授予满分5分,评价为:极其出色。而环境科学硕士课程---MSc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为该校的品牌课程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是学习气候变化以及如何适应全球变暖和海平面升高。另外,该校在以下领域也卓有成就: 计算机,商科,医疗保健,信息技术等。
从所得检索结果看,东英吉利大学并非如该重量级人物所说,属于四五流的大学;至少在环境科学方面,还是极其出色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即使长期浸润于经济学的专家级人物,若只是依靠经济学的专业知识背景,要做到客观地、科学地去评判环境科学领域中,世界级的学科议题的学术水平或价值,恐怕大不易也,同时,这样做也未免显得狂妄了一点。或许,有人会认为,文章的作者有可能是在深入研究了所述的环境问题后才得出的结论,其实不然,因为,连作者本人都在文中坦承自己不仅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到国际上发表其观点。
其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比例虽然微小到只占大气总量的0.03%,却绝不能据此就认为其对气候的影响一定微不足道,或者说少量的变化没有关系。现在,蝴蝶煽动翅膀的效应,常被用来比喻微小的改变引起巨大后果的事件。虽然,这个比喻的哲学含义更浓一些,但在很多领域,微小量改变的长时间积累而产生巨大效应的例子却比比皆是。在生命科学领域,万分之一的占比变化却常会是要人命的事件。例如,人体内微量元素占整个人体的重量不足万分之一,但离开了它们,人体就不能进行新陈代谢,但比例稍微高一点却又会造成中毒。看看体检报告中的有关微量元素含量的正常值范围,我们就能体会到,维持体内微量元素的合适水平是多么重要。
在航天学科方面,一个16吨重的宇宙飞船,在推力仅为0.3牛(约30.6克重量的重力)的离子火箭的推动下,就可以不断加速,使得只需三年左右便可到达土星。
在海洋污染演变过程中,最初的远洋运油船都是将洗完油舱的海水直接排入大海的,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那些排入大海中的油污微不足道,大海的容量和净化能力是无限的。但多年之后,随着大海受污染的危害被逐渐认识,国际组织就全面禁止将洗舱水直接排入大海,而代之以严格的洗舱水处理要求。
在人类发展史上,对地球上污染物的排放不断积累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人类也是逐渐认识的。可惜的是,这些认识都是在环境被破坏到对人类的居住和生存造成明显的威胁之后才得以形成。为何如此?除了源于人类的无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绝大多数人总是对眼前的一些微量的变动等闲视之,不以为然,致使环境保护问题长期引不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尽管南极冰川大量溶化,海平面上升迹象明显,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已很清晰,也竟然还有专家级人物会视而不见,且还振振有词地认为,地球变暖问题是个伪科学,由此可见笔者所言是有道理的。
尽管在经济领域,一两个百分点的变化或许算不了什么,但要知道,在地球环境物理或地球环境化学方面,任何微小量改变因子的长时间积累都可能引起地球环境要素的改变,甚至可能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被彻底破坏。因此,如果仅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只有0.03%这一数据,就认为其含量的微小变化无关紧要,显然是过于轻率和想当然了,而绝非是科学的思考结果。
说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引起气候变暖是个伪命题的第三个理由是,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小于动植物、细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文章作者为此提出了量化的排放数据,使得这个理由看似非常科学,也最能够获得他人的赞同。但事实上,这却是一个最无科学含量的理由。因为文中完全不提动植物和细菌在二氧化碳循环中的作用,也不提动植物和细菌在其生命周期内固化二氧化碳的数量。要知道,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与其他动物、植物和细菌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人类的呼吸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每人每天约1千克,人类主要的、最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于在生产、生活中,通过使用或燃烧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将几十万年甚至几十亿年期间深埋于地下的巨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看成是固化的二氧化碳),变成了二氧化碳,排入了大气层。这部分的二氧化碳排放,除了部分可以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外,很大部分是不会再循环到固化的碳化合物状态的,也就是说,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大部分是在绝对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动物的呼吸、消化过程和其尸体腐烂时,确实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但在其生命周期中,动物也会因体重增加而固化部分二氧化碳成为碳水化合物。更重要的是,动物不使用化石燃料,所以就不会产生额外的二氧化碳排放。有些低等生物(如部分细菌)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有点类似于植物的作用,这还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植物主要就是在其腐烂过程中和没有阳光照射时会排放二氧化碳,这还包括人类燃烧植物时排放的二氧化碳。但与动物不同的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而固化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其枝叶和根系等。由于植物都是先生长后腐烂的,且在腐烂时,总有部分没有彻底腐烂到完全变成二氧化碳,因此,在自然环境中,植物总体上进行光合作用固化二氧化碳的量要大于死亡后植物腐烂时释放出二氧化碳的量。而且,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微量降低时,植物生长会减缓,当二氧化碳浓度有微量升高时,植物生长会加快。所以,在“二氧化碳――固化的碳化合物――二氧化碳”这样的循环中,植物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本上能自行平衡。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上,记载着科学家在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后,还进一步发现了当时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远古时代还略有降低。这说明,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全球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比其腐烂时产生二氧化碳的量要大。对此的另外一个实物证明就是,地底下埋藏着的,包括已开采出的这么多化石类燃料,实际上都是在地球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动植物固化的二氧化碳。
人类就完全不同了,除了基本上没有固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外,还一面倒地将已经固化的碳水化合物又变成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因此,即使人类的碳排放量很小,但因只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而没有自行回收固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循环机制,就会逐渐使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平衡点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绝对增加。这一点已经是无可否认了。而更为严重的是,人类除了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制造出二氧化碳外,还大面积破坏原始森林和大地植被,造成了地球上植物总量的减少,削弱了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
显而易见,所附文章的作者只考虑了动植物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只对比了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动植物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却不提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的贡献,即植物固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得出错误的结论就在所难免了。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已经使得人类具备了可以轻易破坏地球环境的能力和手段。但奇怪的是却甚少有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相对巨大的地球,实际上却是一个接近封闭的系统(除了接受太阳光的辐射和一些宇宙射线及陨石外)。对于这样一个封闭系统,自身体系的内部循环平衡是维持地表环境的重要前提。而人类出于经济动物的本性,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不仅没有自觉地去保护原有的自然平衡,反而常常制造出环境的破坏因子。至今,经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些破坏因子终于开始严重地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得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起来。也同样是在各种利益驱动下,人类在环保问题上常常变得短视,并且总寄希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尽管这种想法似乎合理,遗憾地是,化石类能源的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碳排放问题,只有在人类放弃化石类能源的使用之后,才有望彻底得到解决。以目前的技术水平看,只有将生物类(能源)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一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且生产能够商业化后,人类才能够最终停止向大气单向排放二氧化碳。而在生物类能源没有被商业化前,唯一可以抑制化石类能源消耗量增加的办法就是要让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促使出现负增长。然而,这一要求与世界各国的短期利益截然抵触,根本无法实施。关于这方面的分析,可详见笔者的“牙膏用量、低碳经济本质和主动让经济衰退”一文。
保护环境已被呼吁了数十年,但所得成效也就仅仅是延缓了一些环境恶化的进程而已。很多问题之所以没有被深刻认识,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长期积累的效应和打破循环平衡的后果这样的角度去思考。事实上,“积少成多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尤其应该被置于思考环境保护问题的起点上。
笔者对于环境问题持悲观态度,甚至比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还远要悲观。良好的自然环境不同于纸币,可以大量印制出来。地球的环境变化若以人的一生为周期来衡量或许变化不算快,但也正因如此,一旦环境恶化,要想有所恢复,必然就需要数代人的时间了。在环保问题上,当代人的任何掉以轻心或许都将使我们的后代饱尝恶果。有鉴于此,笔者在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认识到保护环境问题的紧迫的同时,也相信在环境问题的分析上,若给予大众以误导,即使是无心之失,客观上也是贻害无穷的。
笔者信奉科学的怀疑观,但同时坚持怀疑可以宽泛,要断言就必须在小心求证之后的原则。笔者上述之所言,仅仅是为了说明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对气候的影响是个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而非骗局。若有研究者能够指出所言中的不妥之处,笔者只会深感有所收获而萌生谢意。
最后,希望笔者不会因为撰写本文而被认为是替欧盟开征航空碳税帮腔,亦希望笔者不会因为被认为是替欧盟开征航空碳税帮腔而进一步被看成是卖国者,更希望笔者不会因言获罪而被指证为异教徒。理由无他,盖因笔者只谈科学,只谈环境保护问题也。
本文于2012年1月9日定稿
附原文:为体现对事不对人原则,故隐去原文作者的大名
欧盟征收碳排放税的荒诞理由
| 2011-12-26 09:59 | 标签: 欧盟 气候变暖 碳排放税的 荒诞理由
媒体报道,欧盟不顾多国反对,要从元旦开始单方面强制征收航空碳排放税。中国的航空公司为此将增加总成本8亿人民币,并在今后9年内累计支出约176亿元。碳排放税征收的依据,当然也就是欧美宣传多年的所谓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效应了。那么我来和各位谈一个惊天大阴谋。你们都看过《2012》这部电影,很恐怖是吧?你看地球碰到如此大的灾难,要靠我们中国来建几个挪亚方舟,然后解救全世界,但是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这个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虚构,有时候我在想,电影可以虚构,温室气体排放有没有可能也是个虚构?我在《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和官网里面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
我虽然经常自我解嘲以娱乐读者,但我还是不得不说我自己是个数理基础非常优秀的学者,否则也不可能在两年半的时间拿到世界顶级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博士,这点我也不需要过谦,否则就是虚伪了。我觉得我在沃顿商学院所学的最重要的治学态度就是科学的怀疑观。什么叫做科学的怀疑观?我就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例作个说明。
我相信我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对温室气体排放提出质疑的人,很简单,我根本不信。为什么不信?因为,第一,所有的论据竟然来自英国一个我听都没有听过的大学,叫做什么东英吉利大学。我自己是教授,我对全世界大学这么熟悉,我的教授朋友遍天下,我们都没听过这个大学。这个大学做出这么多有关气候的研究,他们说人类开汽车、加汽油,在一起唱卡拉OK,甚至办个演唱会、坐个飞机,就产生二氧化碳,然后改变了气候,所以从今天开始不要开车了,不能唱歌了,也不能去夜总会了,甚至不能坐飞机了,否则气候就变暖了。真的这么恐怖吗?东英吉利大学这一批四五流的学者讲出这种结论,而且全世界相信了,但是我为什么不信呢?因为我在想,大气里边的二氧化碳的比例不过是0.03%,这是多么小的一个比例。而我们开汽车、加汽油、坐飞机、去夜总会,怎么怎么,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又是这么小比例的二氧化碳当中更小得不能再小的比例了,这样就能改变气候,我们人类真的太伟大了,我们还真的是人定胜天了。
火山爆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工厂、汽车、植物、人类加起来的多得多,一个更大的二氧化碳来源是死亡的植物,例如秋天飘落的树叶,还有动物、细菌和海洋。我们就以动物和细菌为例,它们每年制造出1 500亿吨的二氧化碳。而我们人类只制造了微乎其微的65亿吨,简直不成比例。你有什么想法,你把细菌都杀死吗?你把动物都灭绝吗?它们才是真正制造二氧化碳的元凶。而且人类开汽车、加汽油、在一起唱卡拉OK,甚至办个演唱会、坐个飞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更是少得可怜了,大概三五亿吨了不起了。东英吉利大学四五流的科学家就说三五亿吨二氧化碳就能改变气候,真是太可笑了,我根本不信。读者今天读了我的书,肯定会非常震惊。
因此我坚信,这整个气候变暖的议题可能就是一个惊天大骗局,我不断在宣扬我的观点,其实很多人问我说,郎教授,你怎么不在国际上发表这些观点呢?我说我根本没时间,而且我也没有兴趣在国际上发表。不过,我们的结论公布出来之后,一定会得到全世界的重视。因为我们的研究团队把所有的数据分析出来之后的结论就是:你们所一贯相信的这一切竟然是一个惊天大骗局,就这么简单。
现在有一个事实很可怕的,那就是数以百万计的工作机会,尤其在欧美,是依赖于全球变暖产业。如果全球变暖了,你就不要用石油了,你就不要用火力发电了,你要用什么呢?用太阳能发电,用风力发电,而这种太阳能发电跟风力发电将来要养活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甚至这种可笑的行业还要养活整个国家。欧洲在这方面是最优秀的,你说欧洲除了拿这个气候变暖出来忽悠之外,他还有什么竞争力呢?是不是?不过有一位世界一流的学者,就讲了一句很有趣的话,他说,对,欧洲想要用太阳能发电,想要用风能发电,可是,我们可没见过太阳能的电池板可以给钢铁工业提供电力,也没见过太阳能发电板可以给铁路提供电力。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给一个电视机提供电力,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要发展到能够给火车、钢铁工业提供电力,你觉得有可能吗?我想这句话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那就是根本不可能。
因此,我想到一个话题,你到底想干什么?你欧美各国炮制这个气候威胁论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最低效而且高价的能源是由谁发展的?比如说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基本是由欧洲做主导,现在美国也想做主导了,因为太有利可图了。原来是由于他们发展出来的这些低效高价的新能源的费用是火力发电的三倍,因此难有市场。而且以法国为首的核能发电,我看也是卖不出去吧,而且核能发电多危险,万一爆炸了怎么办?那么专门造核电厂的法国未来该怎么办呢?于是乎干脆大家勾结在一起,炮制一个二氧化碳跟气候的关联,让这些可怜的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东南亚,当然还有我们中国以后都不要再用传统方式发电了,以后不要再制造二氧化碳了。而且感觉上他们就是想说,就是你们13亿中国人释放出了太多二氧化碳,每个人呼吸一次,还得了啊,而且你们放的屁,也会制造二氧化碳,因此地球气候变暖主要就是你们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干的事,而最后却让我们美国人、欧洲人享受到了气候变暖的恐怖。所以以后中国人放屁,就要去交钱,打个嗝儿呢,也要交钱,开个车呢,也要交钱。这就是欧美人所炮制的一个可笑的游戏。
那么中国威胁论一下就成了欧美各国关注的重点,虽然我从来不认为中国会对世界构成威胁,但是中国威胁论对他们来讲,一直是一个心头大患。中国持续发展对他们是极其不利的。中国的持续发展,使用了大量的铁矿石制造钢材,中国的制造工业,包括钢铁业、化工业,都要用大量的电,这些东西加在一起造就了中国国力增强的同时,又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如何打压像中国这一类的国家呢?那就是以后不能再用火力发电来炼钢了,以后你们中国人坐火车也不能够坐那种什么什么火车或者飞机了,那玩意儿制造出太多二氧化碳,所以你们都不要发展了,最好像以前一样,干脆骑单车算了。你们如果不听话的话,那下次你们中国国航的飞机飞到欧洲来,我们就要征收碳排放钱,因为飞机会排出二氧化碳,因此要收费。还有,你们中国出口到我们欧美的衣服都要收钱,因为制造一件衣服排放
你们有没有觉得郎教授把话都讲清楚了,这一切就是我讲的惊天大阴谋。欧美各国炮制了一个可笑的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的假象。而这个可笑的学说,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这种顶级名校不屑于干的,因为大家都有学术的尊严,于是只有找那种四五流的学者,我听都没听过的什么东英吉利大学的学者,只有他们才会像俄罗斯黑客揭露的那样敢于违规造假,造假的最后结果,就是炮制出一个可怕的现实,那就是你不能够否认地球在变暖,否则,你就罪大恶极,然后让以我们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陷于停顿。最后,你想发展吗?就要发展低效高价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那么向谁买设备呢?向欧美买。然后,你想出口是吗?可以,减排碳才能出口,否则征收你碳关税,怎么减排碳,向他们购买设备,因此大量美元就开始回流欧美,促进欧美未来的经济发展。
最后一句话,很恐怖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异教徒”的故事,一个荷兰科学家和两个美国科学家因为怀疑气候变暖而被炒鱿鱼。欧美是以宗教为主的国家,他们自认为是正统的基督教,你只要敢反对气候变暖,你就被打成异教徒。在欧美各国,你如果是异教徒的话,你就要被处死,甚至被钉在十字架上烧死。现在他们用同样的思维,把反对气候变暖的人全部打为异教徒,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抱怨荷兰科学家跟美国科学家因为怀疑气候变暖而丢掉了工作。因为这些仗义执言的所谓异教徒坏了欧美的惊天大阴谋,那还得了啊,肯定要整治你的。